何处是故乡?从歌曲“在松花江上”说起
2021-12-21 15:32:4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抗日战争期间流行的歌曲“在松花江上”,描述中国东北之风貌与民情,感动了很多中国多人。小学时,我在学校学过这首歌,但当年人生经历少,未到过中国大陆,听不明白它的歌词,也唱不出它的味道来。

如今不同了,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历史,在父母的出生地广东东莞逗留过两个月,也在昆明度过了一个冬天;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我在上海先后创办了两个投资项目,以“补偿贸易”方式和中方合作,生产“热熔”领衬布,出口及内销,在港、沪两地经常往返,对中国了解多了,日久生情,当再听到这首歌时,内心的感动前所未有。

我在越南出生,十五岁离开,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多年,后来移居加拿大。过着犹如吉普赛人一样的生活,到处为家,培养不出任何归属感。

很多人认为出生地就是故乡,但我一早就离开越南,匆忙出走,有被抛弃的感觉。在越南接受启蒙教育,由小学到初中都在华校上课,对越文不感兴趣,对越南历史及文化感到隔膜。离开之后就没有打算回去,而且越走越远。对越南的印象逐渐淡忘,留下的回忆只是童年时舌尖上的味道。

在香港那段漫长的岁月中,受了几年英文教育之后就开始工作,一直到退休。我全心投入,埋头苦干,不问世事。上班,下班,再上班,周而复始,逐渐失去冲劲,感到食之无味,便决定离开职场,时间刚好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两年。我和其他人一样,受到移民之风的影响,申请来了加拿大。来到这个新天地,人生路不熟,也缺乏加拿大之工作经验,与其硬着头皮去碰钉,不如修心养性做个“寓公”。虽不致虚度光阴,但亦无所作为。

若说我对香港不留恋,那是言不由衷的。那里有我熟识的亲友,及一些难忘的经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法子找到的。我1958年来到香港,很快就适应,没有文化及言语的障碍,也爱上了那里多姿多采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香港崇向自由,讲求法治,鼓励公平竞争,社会安定,这都是留住我的主要原因。到了1995年,因误判时局,匆忙离开,如今看来是个草率的决定。

来到加拿大的头几年,对这里优美的居住环境,多元而和谐的社会,产生好感。但严寒而漫长的冬天,不同文化及语言,逐渐抵消了这些吸引力。和土生土长一代的隔膜感也开始呈现,孙儿们除了皮肤的颜色不变,及喜欢吃中国菜之外,他们讲的是英语,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愈来愈变得和我格格不入,这是始料所及但被忽略而做成的过失。

中国近年崛起,引起西方的关注,反华风起云涌,而且迅速蔓延到加拿大。华人圈内分成几派,支持,反对及保持中立都有,各持己见,引起不少争议。本来风平浪静的社会,突然波涛汹涌。从来没有想过加、中关系会演变到像今天之恶劣,旅居加拿大的华人,能置身事外吗?当这些争端出现后,华人必须作出取舍,是站在公平及正义的一方,还是效忠于你曾经宣誓效忠的加拿大?

站在十字路口,将会面对最困难的抉择。所有炎黄子孙,不论你的出生地在哪里,或从未踏足中国国土,都被洋人归类为“非我族类”的中国人。当出现利益冲突,矛盾就突显出来,迫使你靠边站。边缘人之痛苦,只有麻木不仁者才感受不到。

选择“回头路”之念头突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哪儿才是故乡是个无可避免的问题。有人说能令我安心的地方就是故乡,今天的中国大陆存在这个条件。祖国秀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民情,都能吸引我们;大陆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都是我们曾经追求过的“中国梦”,它不再是遥不可及,而且梦竟成真。祖国具备我们所追求的条件,只要下定决心,祖国是欢迎我们的。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