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献血那些事
2022-02-22 19:26:0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捐献血液在枫叶国是无偿、义务性的,国民自愿到血站(Canadian Blood Services,CBS)施捐,后者系非营利组织(前身为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地设有两万个采血点,永久与流动性的、运作时间固定或弹性,便利人来献血。

加国的这一志愿性良举很盛行,许多人在大学毕业、考取驾照、觅就新职、生日、结婚、添丁等重要时节,都会选择捐血作为一种仪式以志庆贺。而在911事件、地震海啸、新冠瘟疫等劫难之际,又纷纷欲为国家社会做点贡献出把力、表示自己的拳拳爱心,最实际的行动就是径奔血站排队、撸起袖子“大出血”。

不过捐血这事儿也有规矩,并非想象中的一时性起说献就能献的,通常得经过一套比较繁杂严格的筛选程序,特别是首次去献者,为的是确保所奉的质量纯洁安全。

首先,详细登记个人有关资料,包括曾经去过哪些国家与地区,患过何种疾病及服药史;倘若1980年后在某些地域(像英、法等国)居住逾三个月,就不具捐献的资格,因要防止疯牛症的潜在传播。献者的年龄要满17岁,上不封顶,只要身体康健即可。还得回复一系列琐碎细致的问卷,列题约有60条之多,其中不少与性方面有关,要逐一如实作答,某些内容叫人脸红心跳、涉及个人隐私,也是为严格排除艾滋病以及肝炎、心脏病等。

其次,进行简单的体检,测量体温,体重须逾50公斤。查血色素要正常,然后才进入主题–采血环节,这约需时一刻钟,每次共抽500毫升。此过程中可看电视或手机、与血站雇员聊天;待一袋子血充满了,仪器自动停止,拔针下床;到休息区小憩,喝橙汁、吃小饼干等,补充一点液体与能量,同时观察有无“放血”后的不适反应等。

待确实无异常后,便可离开了。不日献者会收到邮寄来的捐血卡,告之一己的血型,下回来时出示该卡,经电脑核对,再重复上述的所有步骤,便可继续捐奉。每次献血总共费时约一个钟头,故来前要计划安排好相关日程。

同一献者的两次捐输之间,男性起码要隔上俩月,女性仨月,以便让机体充分休养生息,确保体能恢复如常。只要是体格健壮无恙,就可无限制的反复供献,毕竟成年人每次给出的血量,仅占全身血液总容积的1/10,不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唯在失血量超过1/5时,才会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等不良征象。故毋庸担忧捐献会导致贫血、虚脱等现象。

相反,经常性的献血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机制生机勃勃,增加新陈代谢,益于身强力壮。许多老献血员辄以捐过的次数多而为荣、骄傲自豪,据报载加国最高龄的献血耆老95岁,是温哥华地区的一位女士,一共献了70年、170余次,总量达75升,真了不起,教人敬佩。而她也认定此乃其长寿的秘诀之一,义举利人益己。

我妻子工作在多伦多血站、已逾20年,长期起早贪黑奔波行走在不同的地点诊所,天天转场苦干。除了当班在少数固定的公所外,他们需要轮番到各学校、购物商场、宗教场所、社区中心等,在那儿的厅堂馆内临时铺开摊,于嘈杂声中聚精会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有时甚至要远赴Barrie、Oshawa等地公干,夜晚十点多钟方归,鞍马劳顿很是辛苦。新冠疫情期间更加忙碌,每日冒着中招被感染的危险冲锋陷阵。

那来献血的啥族裔的皆有,时还有某些信仰族群专场,像在基督教堂、清真寺、犹太会堂、印度神庙等,来的全是信徒。凸显了移民国人种荟萃、宗教自由、众民族融汇,及归一的慈善博爱公益。偶有因痛失亲人而大发热心、帮助患同病仍在治者而特地组织的捐血,以纪念亡亲。

也不时地有名人现身,像电影巨星成龙在参加多伦多电影节时就曾来过,还有高级警长、社会名流等,媒体也随之跟进宣传扩大影响,我妻就曾被OMNI NEWS电视台现场采访过,借此鼓励华人多来献血。而更多的是普通居民,甚至坐轮椅、拄拐杖来的残疾人士,令人感动。

人们献血的热情,逢天灾人祸而急剧高涨,遇极坏天气并不冷却退缩,预约者多会排除万难赶来无误,教职工们油然起敬。俺妻常睹之而发慨喟:这些人图个啥呢?自个搭上休息时间和路费、精力与体力,默默而为,并没任何物质报酬与精神奖掖。全是凭良知和自觉。

仔细想来,这不正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延绵,仁爱初心奉公的长存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国家社会民生依此纯真淳朴而繁衍延续薪传。我等移居生活在这“最后的一块迦南地”上,万众一心力行彼此相爱、“抱团取暖”,即使工作生活再苦累,也不悔无怨,幸莫大焉,爱是永不止息。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