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和老伴俱登九十门槛成为90后
2022-07-30 00:22:4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老伴1933年7月生于乌镇,生日按公历计;我1932年生于浙南青田农村,老家人习惯按农历计算生日,我是农历6月生,因此我们的生日经常紧相连,而且每隔19年重叠在同一天。

今年她到生日虚岁九十,我是十足九十了,人生难得,两人俱登九十门槛。回顾五六十年代的老同学、老同事,现在尚在世的只有个别人了。我们1955年在上海大学毕业,一起支援西北的9人,现在过半已西去,连我们在内尚留4人。我们俩还在体验这个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世界。

1955年我们分派到西安,她是女同志受到照顾,分配到关中咸阳,我分到陕北米脂。那时陕北的干部只进不出,没有人能调走。1958年初我们结婚,蒙老校长体谅,我1959年底调到咸阳,从此我们一起干到退休, 还返聘了若干年。

我们出身中下家庭,自幼生活简朴,不烟不酒,学习工作勤奋努力,1959年我任教的班级外语成绩全省第一,1960年出现同样的情况,我老伴任教的班级外语成绩全省第一,她后来被评为省先进教师。

这种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保持终身,到了老年我们仍然每天看书看报,适当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无论冬夏,每天6时起床,晚上10时熄灯,因此,我们虽到九十高龄,身体基本健康,头脑清楚,生活自理。

家里生育三个男孩,秉承家风,作风正派,恢复高考后先后考上了大学。前面两个正逢“只生一个好”,都只有独苗,大孙女去美读研,大孙子去欧读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现在都走上工作岗位。老三移民加拿大,养育了三个后代,大的今年升大学。

平日家里的炊事都是老伴主持,她生日那天,我提出由我给她做生日餐。我按自己成长的传统,每逢生日,父母优待我,给我吃长寿面和荷包蛋。我工作之后秉承传统,年年依此办理,藉以怀念父母。

那天我给老伴的面上用红萝卜条组成“九十”二字,以显庆贺之诚意,我碗里是日常的水煮蛋,用阿拉伯数字“90”以资区别。老伴知我厨艺一般,但诚心可嘉,欣然笑纳。

小儿子在妈妈生日当晚,在本市西餐馆Eastside Marios设宴庆贺。我们一家7人占了店堂中间的长桌。儿子一家5口齐贺我们两老进入九十门槛。

席间三个儿子手机连线,亚欧美三代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的时区共同祝贺,我们这里是晚间,国内是早晨,欧洲是午夜,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喜悦。西餐品种就是披萨、汉堡、沙拉、意大利面,等等,我中西结合,提议吃西式长寿面,于是人手一碗,店里的面碗颇别致,碗有草帽大,中间盛面,碗沿如草帽边。

儿子、媳妇给老妈赠送礼物,其中的项链上铭刻着:You are my sunshine (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他们事先订购祝寿蛋糕,再插上”90”二字,顶上点火,由老寿星吹蜡烛。老伴不谙此道,吹了几次,依然如故,小孙子踊跃向前代劳,一口气完成任务。老伴笑得很开心,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宴席最后切蛋糕时,店中服务员排队走来,十多人围着我们,拍手欢庆,高唱祝寿歌,掀起欢乐高潮,这也是该店的服务特色吧。

餐馆的墙上挂着一条简洁有趣的标语:Come empty, leave full.(空肚子来,吃得饱饱离开)我们大家离开那家意大利餐馆时果真处于所说的状态。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