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做离开港湾的女人
2003-08-29 01:45:23
来源:星星生活

采访对象:Lea Liang
性别:女
个人档案:来自北京,80年代大学生,199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登陆多伦多。原在北京某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为幼儿教师。
记者:薇尘
采访时间:2003年7月19日

听声音听语气,Lea就是个年轻女孩,“我现在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些迷茫,看你的文章,觉得你写的思路很清晰,好像把人的命运都看出了个大概,所以想说给你听听,也许你能帮我理理头绪。”她在电话里悠悠地说。一如那些我采访过的陷在感情沼泽里的女孩们。

见了面,却大吃一惊,听了她的经历后更是惊叹,一个女子能在经历诸多人生变幻后,依然纯真,看来是乐观的性格使然。

第一次婚姻

我父母当年是支边去的大西北,80年代中期我从大学毕业,21岁的年轻女孩,心里对生活充满了梦想,现在想到那时的心境,恍如隔世。

当时我分配到西北某省社科院工作。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份再理想不过的工作,但是我自己并不喜欢,这也是日后促使我考研究生的一个原因。工作不久,很多热心人便帮我介绍对象,那个时候,人的想法很单纯,好像人工作稳定了,就该准备成家立业了。

然后,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个丈夫。他的父母也是支边的,我们俩无论是家庭背景、文化层次还是外在相貌都很相似,可以说很相配,我们也对彼此很满意,所以恋爱半年多就结婚了。

婚后,生活很如意,当时我想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了。

不想1年后,1987年他却被公派去美国留学了,从此便隔断了天涯,当然那时候我们以为分离只是暂时的,以为分离是为了更好的团聚。

随后,我也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那个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我和他主要只能靠通信联系,一开始我们的信里尽诉的是相思苦,信也写得很频繁,但是慢慢的误会却多了,信也越来越少了。

误会这个东西就像被虫蛀过的洞,如果不及时修补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误会主要是因为互相不理解、不体谅,我承认自己那时候想问题很片面,不够成熟,毕竟太年轻了。我和大多数国内的人一样,认为他们这些在美国的人一定过得很舒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他老是在信里写怎么怎么苦,我就觉得他是另有目的。所以不但没有体谅他,安慰他,反而心里充满猜疑,难免就态度生硬。而他呢,那时非常不愿意办我过去团聚,他认为生活那么苦,我会受不了,这样我们就会过不下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个想法是那么坚定,我来到加拿大以后,认识了不少大陆移民夫妻,虽然生活境况不是很理想,但他们的感情都很好,生活得很幸福。另外,他因为去美国的第二年转成了自费留学,所以他也不敢轻易回国,怕回来就出不去了。

就这样,我们无法好好交流,误会就越来越深,分歧也越来越大了,再加上年轻气盛,谁也不肯先退一步。1991年,我们办了离婚手续。

其实,我们还是很有感情的,在彼此的心里。如果当时我们可以成熟一点点,婚姻也不会解体的。

说到这里,Lea叹了口气,似有千言万语,却一时凝噎。曾经有句流行语:初恋时不懂爱情,用在婚姻的初期也许同样有道理。还有一个说法是“七年之痒”,都是在说明婚姻的磨合期是多么的脆弱,尤其是分隔两地的夫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资讯会告诉大家如何平安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第二次婚姻

离婚之后,我的心里一直都不平静,那段时间情绪一直很低落。不久我研究生毕业了,分配到一所大学教留学生学汉语。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也不是没想过再婚,可是心里总好象有些阴影,以至于接受不了别的男人。

家里人看到我这种状态都很担心,那时我哥哥在多伦多留学,就帮我申请了一个访问学者的机会,希望我能通过改变环境而重新振作起来。1994年我来到这里后,才发现北美生活真的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充满了艰难,精神上也很孤独。这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第一个丈夫的苦楚,但是已经太迟了。

但是从大环境上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里的,希望能留下来,家里人也希望我能在这里再成家。于是,通过我哥哥的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了第二个丈夫。他是本地白人,对中国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喜欢中国人。他虽然只是个工人,但是为人很醇厚,我和他在一起感觉很自然,完全没有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和隔阂。

交往了半年后,1994年底,我和他结婚了,开始了我崭新的生活。在家里,我像大多数中国女人一样,操持家务,再加上他不喜欢处理琐事,所以我也几乎包揽了一切对外的事情。虽然很辛苦,但我也没觉得委屈,因为他对我非常好。他是个细心体贴的人,有的时候我没想到的事情他都能先想到,而且我做任何事他都会百分之百地支持。1997年,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家里更是充满了欢笑。

我和这个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几乎没有吵过架,生活得很融洽。说到原因,这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以前在国内和留学生接触很多,对西方人的个性和习惯比较了解,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包容和善解人意。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他是我的精神支柱。

婚后,我几乎没吃过什么苦,虽然一开始也做过收银员等labour工,但是只是干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不久我就到社区去帮忙,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真得很适合我。后来,很多朋友建议我去上学,当时分析了一下,觉得幼儿教育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挺乐观,又接近我的老本行,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孩子。

再重新回到校园,一切都很顺利,凭着我优秀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我还没有毕业就找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我的收入比较好,人也越来越自信,开始打算继续求学深造,希望在事业上再上一个台阶。

就在我很顺利、很成熟、很自信的时候,第二次婚姻却出现了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新产生的,是从婚姻的开始就存在的了,只是原来它藏在我们的背后,这个时候才暴露出来了而已。那就是我和丈夫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了,我在不断进步,他却还是在原地踏步。他只是高中毕业,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追求轻松自在的生活,没有什么事业心,也不思上进。但是像我们这些从国内出来的人,却总是有自己的追求的。

是他首先觉出了这种差异和尴尬,开始变得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的,后来我才看出了问题的所在。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要和他分开,甚至想过等我们老了手拉手散步的样子。

但是他觉得这个婚姻已经让自己很不自在了,有很大的压力。

那一天,他对我说:你想离开就离开吧,也许这样对我们更好。说的时候,他眼里含着泪,我的鼻子也一酸,说不出话来。

我们离婚了,非常平和,没有任何纠纷,女儿跟我一起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局,既有点意外又有些在意料之中。异族婚姻是个需要双方更加小心呵护的婚姻形式,在人们的眼里多少有些异类,文化的差异,再加上性格的不同,都给这类婚姻增加着阻力和考验。

关于现在

有一段小插曲,我还没有讲,在我和第二个丈夫结婚不久,有一天晚上突然接到了第一个丈夫的电话,他那时在国内探亲,听说我到了加拿大,他问我一切都好吧?我说自己已经再婚了,他听了沉默了一会,然后说了祝福的话。

我当时真是很难过,百感交集。想着自己在国内的时候那么想见他,却见不到,现在终于联系上了,却已经不可以相见了。那晚我躲在一个房间里哭了很久。

和第二个丈夫离婚后,说实话,我还是很想和第一个丈夫破镜重圆的,因为他一直还是独身,对他我也一直有一份深情。我们又恢复了联系,甚至比以前更频繁,因为有了互联网。他还在美国,现在我们已经离得这么近了,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在心里他和我的距离很遥远,他不希望我们的感情再进一步,感觉他怕负责任。在他看来,我的每一个进一步的举动都有目的。比如说他见了我,就将表示他又给了我一个默许,就很难再分开了,而那不是他想要的。

我非常非常想见他,将近20年的分离啊,即使我们没有将来,即使只是做个朋友,我只是想见他一面。他没有答应。

慢慢的,哀莫大于心死,我知道自己必须放弃了。但是我没有放弃对爱的追求,我也还有自信会给一个男人带来幸福。我的朋友劝我还是再找一个“老外”,因为中国男人很难接受我的感情经历。

然而,从内心讲,我还是希望能嫁一个中国男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具备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能给海外孤独苦斗的中国男人一个生活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安慰。我的乐观、成熟、自信和活力,可以让他更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丰富。大多数外国男人喜欢一个中国女人,是因为她的那些传统中国美德,比如温柔、贤惠、安静、顾家等等。但是我觉得除了我所具备的这些传统美德外,我其他的长处只有中国男人才会更欣赏。

我去了一些华人办的婚介所,却发现很多男人喜欢的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子,我的年龄看起来已经不合格了,虽然他们年龄比我还大,虽然我们在各方面其实都应该很般配。

最后,可以选择的对象已经不多了。终于,有一个男人给我打了电话,他是新移民,还没有工作,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障碍。但是我希望他多了解我一些,就把自己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可能我的那些比他成功的方面,让他感觉有压力,他再也没有联系我。

我现在依然还是有信心的,相信还是可以找到有情人。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