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衍生八大后遗症
2004-04-13 02:15:18
来源:星星生活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近日指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在少生3亿多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后遗症」,出现了新的困难群体。政府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力争取信于民。他透露,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已经成立,2004年内将拿出研究成果,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香港文汇报引述张维庆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新的困难群体。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父母相继进入老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父母年迈而缺乏保障,生活陷入困难。独生子女因天灾人祸伤残死亡,其父母承受着心理、经济、生存的巨大压力和负担。因计划生育手术引发并发症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同样如此。

这些人群已经成为新的困难群体,如果不予以解决,政策将难以取信于民,带来严重后果。同时,他还坦陈中国计生工作面临的其它8大突出矛盾和问题。

张维庆表示,政府需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同时,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家庭中的父母进入60周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奖励扶助。从今年起,这项制度将在西部和中部等地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开。

新闻晨报的报道说,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将把个人生育状况声明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此外,从15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增了「已有子女状况声明」制度,要求申请「生二胎」的夫妻递交书面声明,确认此前的生育数量,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在申请生第二胎的过程中,将被要求提这一份独特的声明,同时要向有关部门提供的还有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和婚姻状况证明。

而中央社稍早时候的报导则称,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至今将近一年,虽然采行强制计划生育企图降低大陆人口压力,但与人口相关的问题却日趋严重。

中国人口近13亿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949年统计显示中国人口为5.4亿人,在中国官方鼓励生育的政策下,大人口快速增长。19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晚、稀、少」口号,强调晚婚、只生两胎及间隔拉长。1980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晚、稀、少」则发展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曾采取多项措施落实一胎化政策,强化制订人口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了达到「一胎化」目标,还采用各种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增长。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翟振武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控制生育工作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和人口相关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口问题在新世纪面临多项严峻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5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6.95%,接近国际公认的7%老龄化社会标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的父母即将进入老龄,这批当年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而减少生儿育女的人,如今却因子女少而缺乏养老支持,形成社会问题。

其次,出生性别比例差距过大。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大陆婴儿的出生性别比快速攀升。1981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性别比为108.47,1990年上升至111.3,2000年增加至116.9,超出国际公认正常范围约10个百分点。

出生性别比例长期失衡,必然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性别比为106.74,预估2010年中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0.43亿人,带来极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流动人口问题不容忽视。根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从1992年的7千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4亿人,10年内成长一倍。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但也有相当一部份人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对大陆的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以及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人口统计方式落后、统计数据不准确等形成挑战。

此外,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不佳,文盲比例的地区差异过大,而且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偏高。中国强制实行一胎化政策,企图在最短时间内降低人口,却引起不少后遗症,人口问题层出不穷,对大陆社会的冲击甚钜,中国的人口政策仍有待检讨。

(多维社 崔梅)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