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妇科要症之崩漏
2004-08-27 20:20:27
来源:星星生活

崩漏是严重的月经异常,相当于西医的“子宫功能性出血”。其特征是:①月经周期无规律,②出血量增加或经期延长。“崩”、“漏”指不同的出血状态,下血如注谓之“崩中”,淋漓不断谓之“漏下”,两者常交替出现,绵绵不止,甚至屡月未有尽时,故合称“崩漏”。崩漏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从月经不调(如月经先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发展而来。

无论“崩”或者“漏”,都造成人体的异常失血,必然形成对健康的沉重打击,对素体虚弱者尤其严重。特别是崩中,骤然的大量出血可以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这并不意味漏下可以忽视,因为崩中往往是漏下的渐进后果;如果漏下不止,随时可能发生崩中。人身之重要者,莫过于血液,崩漏导致血液的大量流失,而且伴有内脏和内分泌的损伤失调,其对女性健康危害之大,难以一言蔽之。望患此症者及时治疗,切勿拖延。

崩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受损,不能约制经血,因而出现经血的非时妄行。所谓“冲任”,是指人体的冲脉和任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这两条经脉控制着月经的时机和血量。一但它们受到损伤,月经必然“失控”而毫无节制。冲任受损的原因相当繁杂,究其所要大致如下:

1、肾虚。先天不足,或后天劳损,导致肾气虚衰,不能充养冲脉任脉,而致虚弱失控。

2、脾虚。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劳倦所伤,损伤脾气而中气下陷,使冲任失固。

3、血热。血液“得寒则凝,得热则行”。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者,必有虚火;而素体阳盛, 肝火过旺,或过食辛辣则酿成实火。火热之邪伏于冲任,则迫血妄行。

4、血瘀。经期、产后调理不周或感受寒热,或精神压抑、心情郁闷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而瘀血内生,阻滞冲任,使经血不能循经而行,故流溢泛滥。

上述原因涉及气血阴阳诸方面的失调,而崩漏本身又可促使这些方面的恶化。因此,崩漏常常是出血和虚损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气血同病,多受累,成为妇科的难症、重症。

崩漏的治疗,首先要区分寒、热、虚、实。由于失血,必然体虚;同时阴血不足可致阴虚内热。故崩漏者一般虚症多于实证,热症多于寒症。然此热为虚热,切忌用清泻实热之法,否则必致虚者更虚;应在止血的同时采用补血滋阴法,阴血得以恢复,虚热自然消退。

其次要掌握轻重缓急。出血是崩漏之“标”,气血失调和脏器虚损是崩漏之“本”。根据发病的新久、病势的轻重、下血的暴缓及病程的不同阶段,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其三是灵活运用“止血、清源、扶正”三法。暴崩之际,止血为先,防止虚脱;病势转缓后,即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情辨证施治;由于崩漏是长期或大量失血之症,故治疗必须注意扶助正气,否则不易恢复。

其四要针对特殊性。青春期患崩漏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治疗应注重补肾;成年患者多兼有肝郁血热,不应忽视疏肝理气;更年期者脏气已衰,尤其是肝、脾、肾,故必须兼顾补肝肾,益脾胃。另外,久崩多虚,久漏多瘀。对久崩者必须注重补虚,才能使正气足以固摄血液,否则崩中难以停止;而久漏者若忽视活血化瘀,则新血难以归经,漏下难除。此皆经验之谈。

典型病例1:赵女士,30岁,平素体健,月经正常。一个月前因故气怒压抑,之后胸闷腹胀不止,数日后阴道出血,量多色黑夹杂大血块。起初以月经提前,但出血两三周淋沥不止,故来就医。诊为崩漏,属肝郁气滞,血瘀阻络,血不归经。给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止血中药汤剂,服药翌日血量减少,三日后血止。再服数剂汤药调理,之后月经正常,未再复发。

典型病例2:王女士,42岁,以往身体尚好,月经正常。自六个月前开始月经紊乱,月经周期无规律,短则两周,长则两月。经血量多,十天半月方止,有时仅停经数日,复又出血;甚至淋漓出血二三十天。逐渐消瘦,气短无力,头昏心慌,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西医化验证实贫血。来此就医诊为脾肾两虚,气不摄血。先予益气养血,止血调经之法,五剂药后血止。再予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两周后基本恢复体力。之后按月经周期规律,每于月经前一周开始服中药,连服十天,促使月经正常来潮。如此调理三个月,月经完全恢复正常。追访无复发。

(陈颐)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