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中国为何患恐车症
2006-11-09 05:30:38
来源:星星生活

时不时地看到外国人写文章发牢骚,说中国人开车不规矩,搞得他们心惊胆战,在老家开了多少年的车,到中国连路都不敢上了。比如美国的《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式的马路狂暴》,起头就说:在中国的两个星期里,我见过的最令人惊异的事情就是驾驶。驾驶在这里是件大胆、危险的事……

听听,这不是耸人听闻吗?就跟谁没开过车似的。远的不说,隔壁张阿姨,刚开车上路时,连回方向都不会,在马路上转了几圈后,不也能清清楚楚地说出开车和骑自行车的最大区别?两周过后,张阿姨就独自驾车闯荡江湖了,开车近一年,车修过几次,不过是钣金喷漆,人安然无恙,一次都没修过。张阿姨见了耗子都能昏厥,开车上路没事儿没事儿的,这还需要多大的胆子吗?

老外看上去人高马大的,其实外强中干,开车胆子太小,还不如一个中国老太。

老外在中国开车露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手艺不好。比如《新闻周刊》那篇文章说:“一辆驶近人群的汽车很可能继续往前开;一个突然从出租车面前穿过的自行车,有可能最后一秒才停下来;马路中央分隔线通常是用来区分对向行驶的车道,但如果有必要,人们也会穿越……”

懂行的都看出来了,这老外手潮啊!你开车过人行道,要是停下来,一辈子别想过去,没人给你让。你得拿捏好了,手下脚下都得有准儿,拉出非过不可的架势,在似撞非撞之间,就过去了。中国司机谁不会这个?别看老外来自“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户户有车都好几代人了,可论开车的手艺,实在让人怒其不争。

看在他们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份上,我可以支一招,想在中国开车,你得艺高人胆大,否则就老老实实地在后风挡上糊个纸条,字写大点:“新手手潮,越催越面”,或者“您是师傅随便超”。管保好使,我们中国司机最讲礼貌了,从不欺负老实人。

两年前,一个汽车业撰稿人在著名汽车网站“Car and Driver”(美国版)中写下了对中国交通状况的观感,有一句话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是个老外。这句话翻译过来是:“除了自行车、小汽车和超载的卡车造成的恶劣交通状况以外,酒后驾车也成为促使人们购买车辆保险的重要原因。”

上下五千年,国人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丰富的文化含量。比如说到请客吃饭,你真以为是吃饭呀,谁还没饭吃需要你请。此中自有深意。而且名曰吃饭,其实唱主角的是酒,所谓无酒不成席。且不说场合上,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小聚,那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有人趣称,国人吃饭要打几架,为谁先进门打一架,谁坐什么地方打一架,谁点菜打一架,谁先动筷子打一架……这几架打下来,打的就是一个“礼”字,礼仪之邦嘛,不是图有虚名。现在生活好了,又得多打一架:“我这量你是不知道吗?这点小酒不耽误事,你必须坐我的车,2单元501没错吧,保证送你到自家门口”。

听听,这义气!不坐他车,你以后都不好意思再见他。

不喝酒不叫吃饭,吃饭有车不开没脸面,所以,酒后开车家常便饭。动车三分险,机器这玩意儿,谁也不敢打保票,不买保险不是便宜了保险公司了吗?

当然,老外也不都是直肠子,有一名德国记者就看出门道来了,他总结了在中国开车的几大诀窍,比如挤、抢、占等。这都不算什么,这家伙绝就绝在他居然看出中国有些车惹不起,并且把告诫不要跟什么什么车争抢放在中国驾车秘籍的第一条。

他该不会是在说 “特权车”吧。

这些老外说到中国人开车都大惊小怪,好象马路上危机四伏,随时都有性命之虞。没去他们国家串过门,不好比较,姑妄听之,也算一家之言吧。老外写东西还有个习惯,就是爱举数字,说中国每辆车发生事故的比率是美国的16倍,万车死亡率是日本的十几倍,每天车祸中要死300人云云。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搞来的数字,不知道准不准,听着倒是有点吓人。

(选自傅雪峰博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