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景德镇民窑瓷
2007-12-04 20:49:30
来源:星星生活

在浩瀚漫长的中华陶瓷历史中,景德镇民窑古瓷堪称华彩乐章,举足轻重。近年北京出土的大量实物残片更证明,景德镇瓷器自明代以后,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民窑青花瓷。这些城市的地下文化遗存,近年来受到藏家、研究者以及瓷器爱好者的青睐。收藏界喻古瓷片为“文明的碎片”,一些行家更是将其当作古书来慢慢细读,咀嚼品味。

**民窑瓷器独具魅力

历史上,景德镇瓷器以能够集历代陶瓷、绘画、工艺之大成而著称于世。清雍正(1723-1735)前后,是景德镇民窑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民窑古瓷鉴藏家曲永建先生介绍,就瓷胎来说,这一时期民窑精品瓷器决不逊色于后来的官窑,甚至高于有些官窑。胎质坚硬、细腻、洁白,釉面有玉质感,普遍薄润、透明、匀净。其中的精品可与官窑媲美。

瓷器又是一个集制造工艺、民俗、文字、诗歌、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载体。“题材丰富,构思洒脱”,构成民窑古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与官窑瓷器相比,它在纹饰构思上更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洒脱,且题材生动丰富,从人物、动物到植物,无不栩栩如生,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举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为例:这一时期,一些失意文人才子沦为匠人,混迹市井民间,他们显然入了“绘瓷画”这一行当。这一时期民窑瓷器上的“文人画”就反映出此类瓷画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他们的作品往往笔锋练达,抒发个人感受,意境独特,也因此“较难仿,因现代人的笔墨功夫上不去”。

民窑瓷器还可令今人一窥古人的风貌民情,文化习俗,感受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兴衰的历史。民窑瓷画上的一个常见题材是“童子嬉戏图”。明末时期,民众困苦潦倒,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民窑瓷画中便可一窥。瓷画中,玩耍的幼童,表情往往欠生动,显呆板,所着衣衫也多拖沓不合体。透过此种精神面貌,现代人似乎可以嗅到一个王朝“大势已去”的无奈气息。

民窑瓷器所折射的宗教风俗,亦十分有助于理解同一时期宗教发展的客观状况,景德镇瓷器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与宗教文化休戚相关,宗教是构成民风、民俗的要素和源泉。

浩如沧海的民窑瓷器纹饰的演变,更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历程。就像最早的国家管理人员、城市和文字,几乎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一样,景德镇瓷器的历史,每一时期的流行纹饰也都充分体现出宗教思想的主题并被嵌入百姓日常生活。在出土的明清遗器中,不乏宗教题材的纹饰,如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佛教中的十字杵在元青花瓷中便已应用,在明成化泓治时期开始盛行,可见当时平民百姓信奉佛教者日渐增多。

**“瓷片”市场身价随涨

近年,各地不少城市都兴起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大量深埋地下数百年的古瓷片“终见天日”。据保守估计,全国范围内应有数千位瓷片收藏者,而介入其中的各类买卖人员则有数万人,甚至更多。

民窑瓷片受市场追捧,究其原因,无疑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们的独特价值。民窑瓷片鉴藏家认为,瓷片是收藏、研究者的实物标本,帮助其了解瓷器的各种内在品质,不同时期的纹饰风格等。对于瓷器研究爱好者来说,到博物馆去固然可以观赏到各类古瓷展品,但这只能开阔收藏者的视野;看书也可以增加思考的能力,但真正入门古瓷研究,直接接触实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遗憾的是,大多数古瓷爱好者鲜有机会接触完整器物,于是接触研究出土瓷片便成为一条捷径。况且,那些精致的瓷片亦可作为一幅瓷画艺术品永久保存。这也使得不少商人亦看好瓷片的升值潜力,进行投资。结果是瓷片的身价迅速提高。(中国证券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