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京大屠杀提供铁证的《拉贝日记》
2007-12-11 23:17:52
来源:星星生活

图片说明:

1、拉贝的商业名片。
2、南京国际安全区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部分成员,居中者为约翰・拉贝。
3、约翰・拉贝配带着中国政府颁发的襟绶采玉勋章。
4、约翰・拉贝和他一家。
5、广州路小粉桥1号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在英语国家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真相公布于众并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张纯如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贡献:是她,发现和促成了《拉贝日记》的面世。

**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  

当年张纯如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建议下去了德国柏林追寻拉贝的足迹,通过德国教师协会,张纯如找到了曾任德国中学教师的拉贝先生的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发现了尘封达59年之久的拉贝日记。这才促使这一珍贵资料公布于世。
  
据朱成山回忆,大约是张纯如离开南京的一年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突然收到了一个寄自德国柏林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长达87页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这正是拉贝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根据张纯如留下的纪念馆地址寄来的。
  
朱成山立即请省外办的吴中德先生帮助翻译,并对资料的内容和真实性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几乎同时,在张纯如的促成下,赖因哈特夫人被纽约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陈宪中、邵子平等先生邀请赴美,于1996年12月13日在美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拉贝日记》。这件事通过媒体传播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此后,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帮助下,纪念馆从拉贝亲属那里征集2460页的拉贝日记和拉贝先生收藏的128张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复制件,以及拉贝先生当年在南京使用的信笺、木箱、烟袋、拉贝夫妇的墓碑等一批文物;中文版《拉贝日记》的出版,以及纪念馆举办的“拉贝先生之南京资料展”先后接待数百万名观众。朱成山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张纯如。

**约翰・拉贝其人

约翰・拉贝(JohnH.D.Rabe,1882-1950),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来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经商。1931年至1938年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出于人类崇高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与十几位外籍人士共同筹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主席。曾保护了20多万中国南京难民的生命,被称为“南京的辛德勒”。拉贝在自己2100多页的战时日记里,记录下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在日军制造的恐怖地狱里,展开了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兽性的较量。

拉贝和家人在中国生活了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友谊。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期间,拉贝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和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与一些朋友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场所,他在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广州路小粉桥1号为拉贝的办公室和住宅,建于1934年,原是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家声两处房产的一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这是一座美丽的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粉墙黑瓦,花园中绿草如茵,花木成行。初迁至这里的7年,拉贝生活幸福而安详。然而到了1937年8月,日军的飞机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

小粉桥1号院子里修了一个结实的防空洞,认识和不认识拉贝的居民都来躲避空袭。在敌机的呼啸声中,拉贝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他坚持让抱着婴儿的妇女们优先,其次是抱着较大孩子的妇女,最后才是男人,而他本人常常只能留在外面。

根据《拉贝日记》的记载,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随即拉开了序幕。成群的中国人涌向安全区内设置的25个难民收容所,小粉桥1号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以爱心铸就的“花园”挡不住野兽的侵袭,日本兵多次偷偷翻墙而入,拉贝总是挺身而出,一次次对着枪口,喝退日本士兵。

1938年的新年,小粉桥1号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难民们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拉贝救命之恩的感激。

1938年4月,拉贝回到了德国。他回国后,连续发表演讲,向人们展示日军暴行日记和有关暴行影片、照片,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行径,为此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的生活变得相当凄惨。南京人民得知拉贝的悲惨遭遇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他寄钱寄物,使拉贝晚年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安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