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阮玲玉到阿娇
2008-02-14 16:41:1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 李竹)被称为“香港娱乐圈遭遇史上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艳照门”事件,在圈内圈外搅起的浊浪依然在翻滚。上期笔者曾由“艳照门”事件的传播,论及“大众传媒”的威力,现在我们如果再看看事件本身,就不难发现其照片“偶然”泄露之下所掩藏的必然,正是现代人情感、道德的危机。

阿娇(钟欣桐)前两天面对公众就事件的影响道歉的新闻,让我这个对香港演艺圈一向漠不关心的人摸不着头脑,于是请教香港同事, “为什么她作为一个受害人,还要向公众道歉?她虽是照片的主角之一,但她并没有强迫人们去看照片,相反那些为此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好事(色)之徒(笔者为此写了这些文字,是否也有此嫌疑?),应该感谢她才是。”

这位香港同事的回答是,“阿娇曾经对媒体也就是对公众说谎,她说自己从来没拍过艳照云云,总之一直是在公众面前扮清纯,现在她的玉女形象毁掉了,等于公众一直被蒙骗了。广告商不再喜欢她了,星途也有完结的危险,因而她才不得不出来力挽狂澜。即使如此,她的那句‘很傻很天真’还是给人很假的感觉。”这位仁兄显然不是阿娇的铁杆粉丝。其实在报纸上,我们看到的又是“阿娇勇敢面对”,“粉丝、公司力撑”之类的追捧。

这让笔者想起了阮玲玉之死。那个时代,阮玲玉与富商情人唐季珊同居事件也被看成是娱乐圈最大的绯闻。其前夫否认与阮玲玉有离婚协议,而将她的同居男友告上法庭,明星的私生活被曝光,阮玲玉为证清白服毒自杀,临死写下那封著名的遗书“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阮玲玉很傻,不过是小事一桩,不值得要死要活。但在阮玲玉及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名节是比生命还重要。

时代真的变了。今日的艳照事件如果放到过去的明星身上,恐怕死也死过几回了。但在今天,阿娇选择的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微笑面对公众,的确够识时务、够勇敢。只是公众是否买她的账,还得慢慢看。到时候,几位事件主角的命运,应该会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在哪里。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值得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广泛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绝对不是小题大做,据闻香港的岭南大学已经准备将这次事件选入教材。

说到情感道德标准的变化,尽管本次事件有些超出公众的想象力,但如果除去那些明星头上的光环,再看我们身边的社会,又有多少人在任凭自己随着“性”这匹脱缰的野马狂奔,并享受着从未有过的眩晕的感觉。最好的例子是“情人节”这个洋节在中国人中越来越火,国内更有人给它冠以4个别名:二奶节、通奸节、捉奸节和发财节。前几个名称好理解,最后一个名称据说是因为国内某市去年情人节的旅店临时开房率是平日的300倍,避孕套销量是平时的500倍。不发财才怪。

情人节不过是一个激情游戏集中上演的日子罢了,而平时,一夜情、婚外情、二奶、小密、滥交、甚至群交,这些新名词又何尝不在丰富着我们的语汇。什么“一生一世”、“刻骨铭心”之类的感情恐怕连纯情少女都骗不了了。

哈金著名的长篇小说《等待》讲述了一个无比荒诞却又很真实的爱情故事。60年代,一位军医爱上了医院中的一个护士,于是决定和老家中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但在军中有一条规定,要分居18年以上才能自动离婚。经过18年的等待,军医终于得以和已经患病的护士结合,但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婚姻。漫长的等待将他们爱的能力消耗殆尽,留下的只有空虚困惑。

也许正是惧怕了生命和快乐在等待中流失的不幸,现代人懂得了抓紧机会、及时行乐。我们终于从那个严酷的环境中走出来了,今天还有什么能再限制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吗?人们对情感、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