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赤壁之战:8.23炮战决定两岸命运
2008-08-26 21:03:02
来源:星星生活

(图说:八二三炮战纪念碑,是到小金门一游必去的景点)

五十年前的八二三炮战,如同一场二十世纪的“赤壁之战”,炮战决定了两岸长期隔海分治的命运。最新两岸史料显示,美军舰艇避免与共军接战;炮战高潮,毛、蒋两人晚上都失眠。

五十年前的一场炮战,对两岸中国人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主动发起这场世纪炮战的毛泽东,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八日,对这场战争作了解释:“金门、马祖是套在蒋介石脖子上的绞索,而更重要的也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而被动还击一方的国府,蒋介石的解释则是:“金门反共保卫战,不仅是保卫我们的国家与主权,而其更大的意义,乃是保卫金马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今日既经赢得这一回合的胜利,我相信必更能保证赢得台海战争未来第二回合的胜利,随之反攻大陆,拯救同胞,完成我们复国建国的使命。”

不论是毛提出的“绞索政策”,或是蒋声称之“反共保卫战”,八二三炮战就两岸现实意义而言,其实何异一场二十世纪“赤壁之战”,炮战决定了两岸长期隔海分治的命运。

一九五八年八月十日,距离共军对金门发动大规模炮击,尚有十三天。蒋经国(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政务委员)自台北乘机飞金门会晤胡司令官,转达总统有关加强金门防务之重要指示。

蒋经国之所以受父命,仆仆风尘于台湾、金门之间,事出有因。八月四日下午三点,在阳明山官邸,蒋介石召集临时会议,到场的有美国大使庄莱德、美军协防司令史慕德,中方人员则有陈诚、俞大维、王叔铭、蒋经国、张道藩、周至柔、黄少谷、叶公超。这场会议的焦点话题,包括了赫鲁晓夫访问北京、台海当面严峻形势两个重点。

蒋介石坐在主位,静静聆听与会者发言,国防部长俞大维直言:“依我判断,毛泽东非打不可,而且两三个礼拜之内就会动手,打金门的机率比打马祖高。”俞部长引据两项情报支持其论点,其一,最新空中侦察显示,米格机已进驻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各个机场,就战斗位置;其次,共军第一线大炮均已卸下炮衣。

蒋介石听完俞大维的报告,当场面色凝肃,不发一语。因为他清楚,一场险不可测的战事,已如箭在弦。大陆沦陷转眼即届十年,看样子,毛泽东是想解决台湾了。俞大维向蒋介石作汇报的内容,泰半根据他亲眼目睹。俞氏是国府来台历任国防部长中,亲赴火线,飞临敌区上空侦察次数最多的一位。

俞大维向蒋介石汇报内容的准确性,更可从共军将领的回忆中,得到印证。当年负责炮击金门指挥任务的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前福州军区司令员。在其回忆录中指出“空军以逐步推进的方式转场入闽,由于福建的几个机场已抢修完毕,第一批转场部队于七月二十七日顺利进驻连城、汕头机场,尔后逐步向漳州及沿海机场推进,至八月十三日进驻龙田机场为止,基本上完成了第一线机场的转场任务。”

叶飞又说:“制空权被我们掌握了,为大批炮兵开进厦门,为炮击金门打下了基础。炮兵调来约三个师,还有一个坦克师。空军、海军、大批炮兵和坦克进入福建,老百姓高兴极了,纷纷议论,都认为这一次不但是要解放金门,而且一定是要解放台湾了。”

叶飞指出,共军光在厦门一地,就部署了一个炮兵师,主要原因就是共军掌握了福建前线的制空权。叶飞之言并不虚假,第二天,国共双方空军在马祖上空发生激烈空战。

炮战的序幕是几场激烈的空战,国共双方对空战的战绩,各有一番说词。国民党军方面,空军战术管制联队联队长张唐天,在他作的金门地区空战纪录中(收存于国防部史政局),声称总计有二十七架共军米格机被击落,击伤十一架,国军则仅被击落一架(与共机互撞),伤一架。可是,共军方面统计的战损数据则与国军南辕北辙,叶飞在他的《征战纪事》称国军战机被击落达五十余架:“国民党空军损失五十多架,大约占它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们损失二十多架。空战后,敌人老实了。制空权被我们掌握了,为大批炮兵开进厦门,为炮击金门打下了基础。”

国府军史单位在夸大战果的同时,也不经意地露出马脚。国防部史政局的记录显示,即使在蒋介石巡视金马前线期间,米格机亦如入无人之境的,穿透了金门、马祖的空防警戒。例如,炮战之前的八月二十一日,马祖当天发布了六次空袭警报,下午三点,四架米格十七战斗机低空俯冲通过金门料罗湾阵地,此刻,蒋介石正在金防部向司令官胡琏等将领训话。史政局的这项资料,间接证明金门、马祖的制空权已有大权旁落之虞。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六时三十分(台湾此时使用日光节约时间,时钟拨快一小时;北京时间则仍为五时三十分),共军以分布在厦门、澳头、大小嶝、莲河、深江、围头等地,三十八个炮兵营,四百五十九门火炮,向金门进行突袭式的毁灭性炮击。第一时间,金防部副司令官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位将军,当场被炸身亡,参谋长刘明奎少将重伤,国防部长俞大维轻伤,官兵在炮战瞬间死伤者四百余人。六分钟后,金门各型火炮八十余门亦开始反击。八二三当天双方炮火打到晚上九点十分,才逐渐停歇,共军在前两小时内,即射击了五万余发炮弹。

头上裹着纱布的俞大维,于二十四日凌晨一时乘巡逻艇,摸黑离开金门。七时许抵达澎湖马公,随即又换乘飞机赶回台北。(依据国防部史政局之档案,俞氏系于二十三日深夜,搭海军一零四号沱江舰星夜赶至马公)。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六点,蒋介石在桃园大溪宾馆召见俞大维。据蒋介石侍从人员档案记录指出,除了俞大维,蒋氏当天还召见了副总统陈诚、美国大使庄莱德等人,宣示保卫金门、马祖之决心。

炮战爆发后,不仅蒋介石立即前往桃园大溪,国府当局更积极推动“中央政府疏散计划”,把重要军政机关从台北市区迁往郊区三峡、新店、乌来及更南边的大溪,甚至南投中兴新村,蒋介石战时指挥所慈湖宾馆,也加强赶工兴建。中共代表王炳南在其回忆录中形容:“当时蒋介石也慌得一塌糊涂,准备搬家。蒋介石的一个经济部确实搬到乡下去了。”

然而,真正色厉内荏的应该不是蒋介石,而是美国当局,其纸老虎本质,在炮战爆发后表露无遗。一九五八年九月八日,金门炮战的第十六天,当天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国军与美军组成的联合舰队,计划再次抢滩金门料罗湾,运送一批一五五加农炮。据国民党军官方档案记载,十二点四十三分,共军突然向海面发动急袭,共发射二万一千七百余发炮弹,美国军舰立即走避至料罗湾外海五至十二海纱Γ未发一弹,引发国军不满。美军脱离战场后,国军海军舰艇美乐舰,在枪林弹雨中,舰身中六发炮弹,二十七分钟后即沉没,舰上官兵九十一人伤亡,另一艘国军舰艇美珍舰亦在中弹后,撤离料罗湾。

叶飞披露美舰不援蒋

叶飞在其回忆录中,对此事件大作文章,他说:“……北京接到我的电话后,毛主席即下令开火。我迅即命令各炮群按预定作战方案开炮,专打蒋舰,不准打美舰。……没想到我军一开炮,美舰丢下蒋舰及运输船只,孤零零地完全暴露在我军面前,遭受我军猛烈炮火的狠打了。这时,金门蒋军和在料罗湾的蒋舰纷纷向台湾告急。台湾问:“美国朋友呢?美国军舰呢?”蒋舰回答:“什么朋友不朋友?美国军舰已经掉头跑了!”大骂“美国人混蛋”。他们更急了,使用报话机通话,连密码都不用了,我们的侦听机听得清清楚楚。蒋舰被我击沉三艘、击伤数艘。”

然而,国府高层似乎对此则未置一词,不敢直接向美国人抱怨,以国防部长俞大维在炮战前后每天记录的《勤政纪要》为例,美舰逃逸事件的第一天、第二天的记录是:“九月八日……下午一时,总统设宴款待李梅将军等。”(按,李梅中将Caatis E・Lemay系美国空军副参谋长)“一时半,共匪对金门炮击”“九月九日,上午十时半接见哈瑞斯少将及史慕德中将商谈。十一时半叶公超大使赴美新任辞行谈话。”

相对于美军的临阵退缩,隔岸观火,国民党军对中美协防,则是始终坚守原则,不逾越常轨,最明显的例证,依国防部史政局档案,炮战当天,“俞大维头部轻伤,要求驻金之美国首席顾问开具“中共先发动攻击”之证明,……”这也说明,心细如发的俞大维,要求金门美军顾问作“人证”,证明炮战是共军方面挑起,以免事后死无对证。

国府当局将结束炮战的原因,除了金马官兵之奋勇接敌,主要归诸于美援巨炮,北京方面则将终止炮击,诿诸于毛泽东的“绞索政策”,与改变武力解放为“和平解放台湾”之政略。

炮战时期的蒋经国日记,亦微妙透露了蒋介石在巨炮运送金门前后,内心焦虑无已之情状。这期间的蒋介石,经常盘桓于高雄西子湾、澎湖马公两地之间,实地了解巨炮运送进行。

蒋介石平日作息十分严谨,晚间十时按时就寝,炮战期间,竟然一反常态,半夜零时还问蒋经国,八季夼谑欠裨说浇鹈牛靠芍そ介石在海峡危机时期,食不安,睡不稳。而毛泽东又何尝能高枕无忧?炮战之前,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接到毛主席信,毛开头即写道:“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

国军炮兵单位花了八天时间,熟悉新式八剂衽谏浠鞑僮鳌>旁露十六日,第一枚八剂衽谂诘,在轰然巨响之后,朝大陆围头方向射去。在厚装甲炮室中的炮手,耳膜都受震伤,他们手上戴的手表,表面全被震碎。而金门当面的围头,共军炮位被炸得歪七扭八,阵地设施一片瓦砾狼藉,炮手血肉横飞,无人幸免。(史政局官方资料指出“九月廿六日十七时,首次以八剂衽谘怪莆头G二零三目标共军炮兵,效果显著”)

八寂谄婕S腥缫徽蟪级飓风,但是,它并未改变金马乃至台海的大格局。纵使后来演变为“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纵使美国空军司令公开宣称,一旦台海情势危急,将以核武防卫金门。九月三十日,国军在金门的心战喊话广播站,威胁对岸共军,拥有可发射“原子弹”的炮弹。于此同时,顽强之共军仍向金门发射了一万三千多发炮弹。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国府与美方达成协议,金马将于台海危机解除后,逐步减少驻军一个步兵师(一万五千人),但强化火力,金门再补充二四零榴弹炮十二门,一五零加农炮十二门,一五五榴炮三门,马祖补充二四零炮四门。

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蒋介石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指出“反攻大陆转由主义为主,武力为从。”在一九五九年元旦文告中,蒋明确宣示,反攻大陆要以主义为前锋,武力为后盾。又称,今后我们反攻复国大业,是要加紧三民主义实施,台海持久作战要与大陆革命运动相配合,对共匪两面夹击,里应外合。蒋先生文告之字里行间,在在隐喻要以主义、枪炮兼而行之。

金门炮战的硝烟,弥漫到一九五九年元月七日,共军又对金门射击两万四千九百多发炮弹,国军反击一万零八百九十五发,并再发射八季夼凇4撕螅双方炮火声响渐渐稀疏。正如叶飞所谓:“……炮击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虽然双方并没有什么正式的协议,实际上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默契。我们对金门打炮,不打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金门蒋军的回炮,同样也只打到我们的海滩上。”

叶飞声言:“金门炮战,非比寻常,自始至终都是在毛主席直接掌握与指挥下进行的。”、“在军事上的斗争形式,就是单日打,双日不打。这种奇特的战争方式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毛主席决定不拿下金门,现在看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留下一个“对话”的渠道。后来讲“三通”,其实前线和金门之间早就用各种特殊的形式“通”了。”

爱览《三国演义》的毛泽东,喜读《曾胡治兵语录》的蒋介石,恐怕皆难以逆料,金门之战,竟成现代赤壁之战。炮火渐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蒋介石最大的乐趣,是带着孝武、孝勇两孙,到金门施放空飘气球,看着气球朝厦门方向冉冉升空,聊堪自慰。

到了七十年代晚期,国共双方均极力克制再在金马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料罗湾的渔歌,取代了肃杀之气的军歌。七十年代,邓丽君的歌声更成为国共两军的“共同语言”。

夕阳映照,金门、厦门遥遥相望的两幅大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竟成两岸游人相看两不厌的景点。尽管胡锦涛、马英九不断互抛橄榄枝,两岸会不会应验罗贯中所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切尚在未定之天。(选摘自《亚洲周刊》,作者:王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