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参加击剑公开赛
2008-09-30 19:03:4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李华华)我一直很喜欢这么一段话,“生活不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日子组成的,而是由我们记得的日子组成。”

在孩子的成长时期,父母的陪伴和启迪,是孩子们最初的宝贵记忆。全家人一起曾经走过的日子,就仿佛像黑暗的天幕抖落一地的碎钻,镶嵌在孩子未来的岁月,让他(她)一世珍藏。

2008年9月20日是刻进我们一家生活里的日子。因为儿子习剑半年有多,这天是他击剑生涯的第一场正式比赛――“安省挑战杯公开赛”。

自决定参加比赛的那一刻起,儿子就开始处在忐忑不安的状态。他时而担心输赢,时而焦虑名次,无论我怎样的安慰、开导、劝解都无济于事。他的神态和呼吸不时散发着紧张味道,就好似泰山压顶大难临头。这让我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让他减压放松,情急之下我突发奇想地说:“别怕,妈妈陪你一起参加比赛,让爸爸和妹妹给我们加油……”

与儿子同台习剑,这也是我多年前的美好愿望。这不仅仅因为击剑是我的专业,更多的还是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击剑,在比赛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胆量。可惜事与愿违,总是遭到儿子无情地排斥和抵触。当我泯灭想法,蹉跎几年光阴之际,直到有一天,儿子突然提出想学击剑,这着实令我喜出望外,立马说练就练,百般鼓励,快马加鞭,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场击剑比赛。

20日清早,我们全家出发赶到了滑铁卢体育中心。一进比赛馆,我就开始为自己的信口开河而后悔。抻着老筋,压着老腿,才戛然清醒地认识到岁月的残酷。当面对一群生猛鲜跳的姑娘们时,年奔五张的我不由分说惊出一身冷汗。好在栾菊杰的高大形象闪现脑海,让我有理由安慰自己这不过是个省级比赛,不必太在意。为了儿子我不能退缩,必须言而有信地登场比赛。

原本打算在场边为儿子加油打气,谁知我们同时比赛,这可忙坏了孩子他爸。摄影、拍照、拿比赛器材忙得团团转。我也只能翘足相望,挥手加油。儿子首战告捷兴奋超常,尽管后面又赢了一场,但还是名落孙山。不过,从他那挂满汗水的脸上,我读到了成功。他终于克服了紧张,经历了击剑比赛失败的洗礼。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这些都是书本学不到的,我为儿子高兴,赛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被失败击倒。

接下来是我艰难比赛的漫长过程。从早上十点半打第一轮,我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手脚发软。虽说安省女子花剑选手的水平不高,可是几个交锋下来,已让我气喘吁吁,狼狈不堪。毕竟退役二十年,距最后一次比赛也是十年前的事了。

也许仰赖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和扎实的基本功,我顺利地挺进了前八名决赛。此时已是下午两点钟。当我遭遇加拿大国家队成员争夺前四名决赛时,我用尽了浑身的力量,艰辛打满十五剑时,我彻底顶不住了,一屁股坐下,哪管脏与不脏,就地躺下再也不想起来。

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往下淌,拿下手套,一阵锥心的刺痛,我才发现食指早已磨掉了一层皮。脚也起了水泡,浑身上下的肌肉酸痛异常,骨骼关节如同错位万般难受,摘下护面,喉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扼住令人喘不过气。此时大脑不停的问自己,“这是何苦?放弃吧,最差也是一枚铜牌……。”

没容我多想,广播里传来让我去打前两名决赛的声音。我依然躺在地上无动于衷,儿子跑过来拉我,我说,“真的不想打了,我想放弃了。”只见儿子瞪着双眼说:“妈妈,你不是常跟我说,裁判没喊停就不能停,不到最后一分钟决不言输吗?”女儿也跑过来,一边帮我捶背一边喊加油,老公用不忍的口吻说:“不行就算了吧”。

我勉强撑起疲惫不堪的身躯,心里却坚定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懂事的孩子面前打比赛,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言传身教的机会,我一定要坚持,不能自动放弃!

比赛在紧张地进行着,时间仿佛凝固,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像一台搁置太久,落满灰尘的钟表,此刻上满了弦,带着锈痕走动着,虽然踉踉跄跄,却越走越顺,越来越准。一声长啸,结束了这场比赛,我终于跨进了争夺冠亚军的赛台上。

也许是自己一路过关斩将突然出现的东方面孔,让所有人惊愕驻足。一个不再年轻矫健的击剑选手却如此的坚毅难已对付,这让一些西人恼羞成怒,接下来的冠亚军决赛让我吃尽了苦头。吃了七个红牌,被罚了七剑,这情景让我仿佛跌回到了过去。

自己的击剑运动生涯早已烙下了无数次被裁判整罚的印记。正因如此,才练就了我今天自强不息的性格。时空早已转换,情景却是何等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心态的改变。过去的我年轻气盛却孤军作战,如今的我霜染两鬓却有丈夫儿女相伴,这样的比赛作战是何等的幸福。

也许是人到中年,性情变得豁达淡定。就像长河中流,不急不缓,没有翻江倒海的怒潮,也激不起狂飙式的漩涡。所以当再次面对这样的逆境错判,我坦然处之,不温不火。用实力去战胜对方,用定力告诉儿女――自信不仅仅是一种坚强,还需要一分韧性和一分执着。能拿冠军决不拿亚军,这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所要具备的素质。

时间已是傍晚六点多,当我拖着疼痛无比的身躯挂上金牌的时候,我快乐地笑了。虽然这仅仅是一个省比赛,成绩不足挂齿,可其意义胜过我所有的比赛,这次比赛经历将是我们一家值得珍藏回忆的片断。

(编者注:李华华为原中国女子击剑队成员,第十届亚运会(1986・汉城)女子花剑冠军得主,现为《星星生活报》记者,同时在多伦多一间击剑俱乐部担任教练。)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