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一代是不是80后的心灵史
2008-11-14 03:48:30
来源:星星生活

80后女作家张悦然以散文《月圆之夜及其他》获得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更引人注目的是,张悦然还撰文反思80后是“媚”的一代,引来多方热议,有人将其反思归结为对70一代的嫉妒,对“80后”的反叛。对“80后”比较熟悉的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非常欣喜、难能可贵”来评价这一事件。

一直以来,“80后”就是个被符号化的时代标签,这个标签里蕴涵着一种无奈的焦虑情绪。上一代人对他们焦虑,精英们对他们焦虑,媒体对他们焦虑。当诸多80后今天已然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完成个人文本转变时,我们回头再看时代附着在他们身上的“焦虑症”时猛然发现,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判断者们没能跳出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的局限。这个时候,作为80后代表的张悦然出来反思80后是“媚”一代,会不会激起80后之间的口水仗呢?

在这篇反思的文字中,张悦然对70后的成长显露出羡慕之情。而80后发誓要与父辈陈旧落伍的生活划清界限,他们听着欧美摇滚乐,看着村上春树和杜拉斯的小说长大;他们舶来精神,舶来物质,用它们装点自己,充满自己。所以说80一代是“媚”的一代。“媚”可以使他们日新月异,“媚”也使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土地。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心灵史,它是基于社会变革同步进行基础上的时代投影。比如70后成长中的鲜明轮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刚刚踏入小学时赶上了粉碎“四人帮”,课本换了;升入初中时国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进大学的通道挤了;好不容易挤进了大学门,国家又开始实行毕业生就业双轨制,包分配已成为陈旧观念……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70年代的人比他们的父辈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只不过与80年代比,他们还没有“媚”的机会。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在一个平衡的正常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代人都会自觉找到与社会发展平衡的契合点,从而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共同进步。没有发展的目光,我们就无法对一代人的成长轨迹作出正确而合理的判断。

我是70后,但我并不接受张悦然似乎痛心疾首的自省。“媚”一代并不能构成80后的成长心灵史,张悦然的反省最多还是来自于自身体验。我也能感觉到,张悦然的这则反省录多少有些背叛了‘80后’的精神特质,她最大的错误在于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到了一代人身上。

其实,“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如果上一代人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让这些优秀品质沉淀在社会进程中,托萌于其上的后代人完全可以成长得更优秀。(作者:陈方)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