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空城里的“活寡妇村”(上)
2008-11-19 00:08:26
来源:星星生活

多维社记者劳程报导/3岁的小文凑到记者镜头前,问张显华:“哥哥,爸爸是什么呀?”小文在娘胎爸爸就去美国赚钱去了,现在都没有见到他爸爸一面,所以,在小文的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爸爸”这个概念。记者为此感叹:这里金钱很充足,缺少的却是一个完整家庭。

6月13日,中美旅游协议备忘录签订后的中方首批三个旅游团200多人的签证申请和面谈,除一人被拒签外,其余悉数获准,喜讯传来,旅游界人士大喜过望。

不过,这个好势头能否延续,谁也不敢乐观。行内人清楚,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美国政府人士此前提醒过,中美之间的备忘录中,有一条款为组团赴美游事宜可以扩大、也可以取消。如果大量游客滞美不归,美方便终止协议实施。换句话说,假如旅游团成了变相“偷渡团”,中美这一纸旅游协议就“玩完”了,现在还处在“走着瞧”阶段。

http://blog.jackjia.com/wp-content/uploads/2008/11/fujian01.jpg
(矗立在长乐市中心的远航纪念碑,用来承认和纪念许多坐飞机或坐船前往大洋彼岸谋生的长乐人)

行内人士也指出,实际上,它更是美国方面的担忧。美国经济不振,而只要美国之游对中国民众大门一开,肯定是游客排山倒海而来,每年几十亿美元就轻易源源滚进,还不算它的所谓“乘数”效应。但是,美国政府又对中国的、尤其是来自福建的“偷渡潮”心有余悸。

三十年前,中国政府将禁锢几十年的国门打开后,移民潮至今历久不衰。其中的附产品“偷渡潮”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独特的移民形态,这类“偷渡潮”,引起越来越多中国和美国媒体和学者的注目,甚至被一些学者冠名为“偷渡文化”来探讨。

记者注意到,这类报导和研究不单探讨偷渡行为本身,正在顺藤摸瓜,延伸向“偷渡潮”的发源地,尤其是“偷渡潮”主流的福建沿海地区,他们发现,数十年过去,那里已经形成了某些独特的“偷渡文化”现象,同时在静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可能使移民潮变化的社会新景象。

**“小美国人”

一位名为帕特里克・瑞登・吉弗(Patrick Radden Keefe)的美国作家,长期关注移民和犯罪全球化方面的事务,这些年准备写一本书,专门报导和探讨中国向美国非法移民的问题,披露一些内幕。最近,他在《Slate》杂志和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大移民”(China’s Great Migration)的报导,讲述了前不久他亲访福建“偷渡潮”源头地区的见闻。

帕特里克此行首先要到福州,不过他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可以强烈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偷渡文化”现象。他说,他是从香港登上了开往福州的飞机,开始这段短暂的飞行航程。登机才片刻,飞机还没起飞,就马上得到了对福建――这个人口结构极端特殊的地区之第一眼印象。

他买的是头等舱座位,得以优先登机,在普通舱乘客都上来之前,心情放松地慢慢品尝了一罐橘子汁,并看着乘客鱼贯而入。

当乘客们都上齐时,怪事来了:乘客中竟然有一半都是婴儿。

这些婴儿都是有人带着的,带婴儿的人多半是母亲或祖母或对婴儿了无兴趣的一位叔叔。帕特里克看到,而每个经过他身边的婴儿都是嘴里呀呀发声、胖胖乎乎、被摇着从他身边经过。在数到两打时,他停止了计数。

http://blog.jackjia.com/wp-content/uploads/2008/11/fujian02.jpg
(美国作家帕特里克和美国出生的福建人孩子在一起,孩子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托人送回福建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带,直到孩子长大到一两岁或者甚至到学龄,才接回美国读书)

当这架飞机接近福州并下降时,坐在记者周围的孩子们都开始尖叫起来。他们也开始拿出他们的护送者都没有的东西:美国护照。

领取行李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一个“麦克拉伦”名牌婴儿车的陈列室。传送带上,五颜六色的、引人瞩目的婴儿车一个接一个涌出来。比较起来,帕特里克带来和在传送带前所等待的30磅美国奶粉,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帕特里克是到福州采访移民事务的,怎么会带奶粉去?原来,在离开美国之前,他到一位叫肖恩(Sean)的朋友家里喝酒,那是在费城一家餐馆当调酒师的福建人。肖恩有一个九个月大的儿子,已经送回中国的家乡给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就住在福州郊区外的一个村子里。

肖恩随意地问帕特里克,能否为他带些东西给他在中国的儿子。帕特里克说,当然没问题。帕特里克心里还高兴地想到,也许可以借机看看他的儿子,并将一些在美国买的、轻盈的填充绒毛玩具交给他的儿子。

“太好了,真是谢谢你,”肖恩说。然后他看着帕特里克的背包说,“你这包不适合装那个”。

结果,帕特里克的这位福州朋友让帕特里克带了30磅的奶粉,把他的健身旅行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以致于帕特里克担心通不过安全检查器。好在一切顺利。

帕特里克后来知道,在美国的福建人工作真的是很拼命,以致于当他们生了孩子后,但是他们都没有时间来照管和养育,纷纷把孩子送回中国的家乡,让祖父祖母抚养。

http://blog.jackjia.com/wp-content/uploads/2008/11/fujian03.jpg
(在福州市周围的“寡妇村”里,老人为儿女们看着家和照看在美国出生的孙辈)

他们的孩子依照出生地原则,自然是美国公民。后来到了福州一些幼儿园里,帕特里克又发现,有如此之多的小美国公民们在幼儿园或是在福建乡镇的祖父祖母家里。有的幼儿园里,小美国公民占到10%左右。这些美国出生的福建人孩子,就像帕特里克在飞机上看到的,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托人送回福建老家,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带,直到孩子长大到一两岁或者甚至到学龄,才接回美国读书。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相信在中国其他地区是看不到的。

**豪宅空城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唐博士告诉帕特里克,那些非法移民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就寄回中国大陆给家里人,以及在村里建豪华别墅。那些密密匝匝的小洋楼,其意图与其说是为了实用,不如说更多为了炫耀。这些小洋楼成了他们地位的象征,建得越高、越俗丽,就越有面子,这在当地又成了一种无形的号召力,在显示,去了美国的人,多么富裕,多么繁荣,成了更多的人来美国的动力。

帕特里克很想看看这些别墅,所以唐博士就驾车带他来到了亭江镇这个被当地人戏称为“闽江边的一个小美国”的“偷渡之乡”。

他们首先到了英屿村,这里村最先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大片的豪宅群:它们有四层或五层楼高、混凝土和瓷砖外表,形状怪异,还有的是地板到天花板的落地蓝色玻璃窗户,犹如一面大镜子。它们让他想起了在《疤面煞星》(Scarface)中的弗兰克?洛佩兹的房子,那是一种带电梯的分层的房子。

当他们穿过一个华丽的大门,沿着一条石巷漫步,海风从这条巷子穿过这个村子,这时帕特里克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这里几乎看不到人。所有成年男人都已离开,唐博士解释说。他们把福建的这类村镇叫“寡妇村”。这里,一半的房子是空着或锁着的。其余的房子只是住着老人以及他们的孙字辈--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

http://blog.jackjia.com/wp-content/uploads/2008/11/fujian04.jpg
(在英屿村,这是一栋典型的、用从美国汇回的钱建造的豪宅。福建周围农村这样用从美国汇回的钱建造的豪宅比比皆是,但大多是空宅)

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孙子站在一起,孙子看起来约3岁。他们对偶然看到帕特里克这个白人老外到他们的村里来游荡,非常好奇。金华告诉他们,这个老外是从纽约来的。

“哦,”他们笑起来,指着那个孙子说:“他爸妈都在纽约,他们在亨利街有一家餐馆。”

帕特里克对这位老人说:“你们的房子很漂亮。”

“不算怎么好,”后面响起一个声音说,“你看看我的。”

这是一名清瘦的青年女子,她一直站在旁边,听他们的交谈。大家随着这位女子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栋只比他们刚看到的那栋房子略大一点点的房子。在福建这些小城镇里,弗洛伊德的的自恋概念,在一种新层面上展示出来。

这时,一名理着平头、穿一件绿色皮夹克的男子凑上来用英语问这位老美:“你从纽约来的?”他介绍自己名字叫林松,坚持要帕特里克来看看他的房子,因为他房子更大。他们来到了村口边一栋鲑鱼色的房子,从他的房子看出外面,是一爿爿稻田,远处是山。房间里面都铺着光亮的大理石地板,几乎每间房间都摆着一台平板电视机,房内还立着一些古典风格的多立克式柱子,都漆成了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范思哲(Versace)用的那种金色,这些柱子看起来并不真正起支撑作用。

http://blog.jackjia.com/wp-content/uploads/2008/11/fujian05.jpg
(林松在家乡英屿镇建了豪宅,他的几个孩子都在美国。林松在附近又建了一栋更大的豪宅)

这些福建人一点也不羞于炫耀他们在这些房子上的花费,当他们从一段崭新的木制楼梯上走下来时,房主回答这个楼梯花了多少钱时说:“每一级楼梯是3千人民币。”

问到他的钱从哪来时,林松就有点含糊其词了,但他提到了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家餐馆,和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出售鞋子之类的事。帕特里克问,谁住在这栋房子里,他回答说:“我和我老婆。家里其他人都在美国。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美国公民。”

帕特里克亲眼看到,英屿村里的豪宅已经鳞次栉比,很拥挤了,但是林松又建了一栋新的,比第一栋还要大100码。他说,将会慢慢地建,因为在当地找不到人来帮忙建这栋房子――所有可能来帮忙的男人都离开村子了。

**只剩“国戏”玩麻将

这位美国作家看到的情景,在福建沿海“偷渡带”很有代表性。如果人们乘坐民航飞机前往福州时,坐在靠近舷窗位置的旅客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坐落在山脚或江边的村庄,有的村庄村容村貌十分土里土气;有的村庄却是家家有豪宅户户有别墅,气派不凡,其外观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但是你走近这些村庄看到的可能会与空中看到的感觉大不一样。

确实,这里举目四望豪宅鳞次栉比,破旧的屋宅难以寻及,不少豪宅还有电梯、花园、游泳池,其奢华程度有时连香港有千万家财的富翁也难以相比,但是却感觉不到与这种楼宇“兴旺”相配的“人气”。

《羊城晚报》记者刘志武在几年前一篇亲历现场的报导描述了这种近距离的感觉。他说,他是只身一人来到福建亭江镇的,他隐瞒身份潜入了接壤的三个乡村。这里到处大兴土木。每盖起一幢大屋,就代表一个梦的实现。村庄里几乎没有平房,全是清一色的豪华别墅。村间通道,绿荫遮地,处处是可供人们休息的坐椅,本来应该是种庄稼的田地,现在都已经变成了种植奇花异草的大花园。沿街的店铺,售卖的都是高档商品。这里没有报刊亭,也没有书店,最有文化味的是大街小巷到处贴着“英语补习班”的招生广告。生意最火爆的是美容厅、小食店和卖VCD的音像摊档。另外,中国银行设在江亭镇的支行,外汇业务十分繁忙。

(未完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