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神兽“草泥马”是什么东东
2009-03-18 20:44:04
来源:星星生活

“宽广的马勒戈壁景色多壮丽,勇敢的草泥族人民歌颂着你,俊健的草泥马多么的美丽……”日前,这首由中国网民撰写的《草泥马之歌》,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网站,国外媒体纷纷对“草泥马”现象品头论足,这个本义是指向某个物种的词汇,折射出人们对中国文字的无穷想象力,并开始无限发酵和变味。

有网友以考证的笔法指出,“草泥马”即为“羊驼”。于是,商家依此为据,匆忙制造出了“草泥马”玩偶,在网络上大肆出售。生物学家却考证得出,根本没有“草泥马”这种生物;学者却又考证出“卧槽泥马”有历史出处。丝丝缕缕,迷乱不堪……

原本仅是“无聊之作”

“草泥马”的走红,源于一首中国网民制作的《草泥马之歌》。该歌曲是童声合唱,于2月初以视频方式贴在网络上。

贴出《草泥马之歌》的网友注释说:“里面的声音绝对没有处理,是我用各种童声唱了8遍,合成在一起的,请放心收听。个人无聊之作,笑笑开心一下而已,请勿认真。”可连视频制作者都始料未及的是,该视频让人认真了,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出现了一堆“草泥族”。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崔卫平在其博客上以《我是一只草泥马》为题,对该“族群”的出现缘起做了梳理。

“我为发明这种谐音隐语的人击节赞叹。它的潜台词是说――有些话我是说不得的,你不让我说,这个我知道,你看,我是配合的,不是吗?当然了,我自己也觉得,说这样的糙话是不应该的。”在文章中,崔卫平说:“所有这些东西的出现,直接与一项叫做‘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有关。”

“草泥马”另生事端

当网友渐渐对“卧槽”、“草泥马”、“卧槽泥马”等词汇习以为常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段凡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把“卧槽泥马”当作一个成语来解释: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敷不上墙。

这一解释,被网友结合恶搞,引申出了无穷寓意。知名网友老饕餮撰文称:“江湖闻此,无不大噱,喷饭者不可胜数。博士惊惶,查无实据,愧汗交流致歉。”云南大学古代汉语教授蔡英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凭直觉说:“这个词不可能出现在《战国策》里吧!”为谨慎起见,他特意查证了《战国策・楚策四》。

半个小时后,蔡教授告诉记者:“不算很长的楚策四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以及相关的出处。”谨慎的蔡教授执意再翻书,依然没有查找到,他由此肯定了自己的看法。

“卧槽泥马”列入试卷?

草泥马在网络上引起的事端还没有平息,网络又传出另一消息:一中学试卷将“卧槽泥马”列入考题,以周正龙拍虎事件(正龙拍虎)作为引题,引出另一成语,4个选项中有一个为正确答案,即为“卧槽泥马”。

帖子纷纷被各论坛转载,上面还配有一张像模像样的试卷局部图片。可该图片无法证明该“试卷”为哪个省,中学几年级,所以无法辨别真伪。昆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王F告诉记者:“在昆明中学的试卷里,没有这样的试题。”

王F说:“对此事件,我只能从两方面看。一是网友杜撰,网络这个平台确实很复杂,娱乐、恶搞的成分多,网友瞎掰的词也很多;其次,如果这样的题目真的出现在了某个地方的中学试卷上,那是非常荒唐的。”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