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有罪过?
2009-07-28 21:48:2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姚P)汉字简化方案实施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中国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它成了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文字。

作为文字的改革方案,它本身或许存在某些不够完善之处,但除了简化笔划,便于书写之外,较之繁体字使用中出现的众多异体字,它所具有的规范性是不容
小觑的。五十多年的存活率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基本成功的改革方案。

但,由于在简化过程中把原来的几个汉字合并成了一个,所以对汉字基础不够扎实的某些人来说容易造成谬误。举例来说,繁体字中的“系”和“S”、“簟薄“簟比都合并为“系”字。按其本意,“系”、“S”、“簟比字并无多大区别,而“簟弊址堑字义有别,连读音也不同――不是念xi,应当念ji。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如果把那个“系”字唱成了xi,就大错特错了。

合并的汉字还有不少,例如“后”和“後”都并成了“后”,“范”和“”都并成了“范”等等。于是,在1996年全国菊坛精英演出京剧折子戏的说明书上竟把“皇后”繁化成了“皇後”,把“范蠡”繁化成了“蠡”,叫人哭笑不得!西施的故乡不是苎萝村吗?那个“苎”zhu字本来就可与“r”、“f”ning通用,却有两种不同的字义,而说明书的编撰人员硬是把“苎萝村”写成“f萝村”,又闹了一出笑话!

且不说在国内发行的说明书是否有此必要使用繁体字,既然用了,就理该用得准确,怎么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呢?

据说,出现这些问题的根子是电脑把简化字译成繁体字时缺少识别能力。

要说电脑的翻译出了错,那么最近看到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中有个镜头是手写的信封,上面把收信人姜振帼写成了“K振帼”,又作何解?在简化过程中把“葱K”的“K”合并为“姜”,难道姜太公从此就变成“K太公”了?

在某些香港同胞疾声狂呼抵制“母语教育”的今天,母语教育理应受到的重视却益发地显得突出。即使由于汉字简化可能造成了某些误解,那也不是文字进化的罪过。个别人的知识局限能够成为文字不该发展的理由吗?一味推崇繁体字,反对简化字的人是否想把汉字回溯到甲骨文去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