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震撼的一次参观
2009-12-23 22:22:1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朱求文)10月11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葛芬赫斯特参观白求恩纪念馆。在诺尔曼-白求恩的出生地缅怀他的生平和对人民做出的贡献。

对某些人来说,白求恩只是一位医生。但在中国人民看来,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从六、七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白求恩的。在中国人民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奔赴抗战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中国有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叫做“雪中送炭”。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友人。他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中。

白求恩故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两层白色小楼,在高大枫树的掩映下,安静而优雅。十月的枫叶红的耀眼,亮的闪光。1890年白求恩就诞生在这里。父亲是一位牧师,祖父是名医生。白求恩姐弟三人,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在照片上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的白求恩面带天真的微笑,骑在马上彰显小骑士的风度,俨然一位可爱的“小王子”,看得出他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在他20多岁时却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差点夺去他的生命,是他痛下决心要求大夫为他手术,切除病灶,才保住了生命。

白求恩敏思好学,多才多艺;它不仅是位医生,还是一名教员。乐于助人,特别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他办学,义务为孩子们上课,让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还极具绘画天赋,最早的一幅画是他儿时画的自家房中的取暖炉;还有自画像,风景写生画等。他在加拿大研制的手术钳至今还在沿用。他不但对本国人民充满了爱,对世界其他国家受苦难的人民同样伸出援助之手。早在1936年他就曾去西班牙,为在抵抗德意法西斯侵略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春他便来到中国抗日前线。当时他在蒙特利尔一家医院已是一位著名外科医生,生活和工作条件都相当优越。他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抛开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投身到中国战火纷飞的前线。当时正在战争中的中国,物资极为短缺,衣食住行无保证,艰苦程度恶劣的环境无法用语言形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谓的战地医院,不是破庙,就是破窑洞,在录像中可以看到在一座破庙里白求恩用供桌作为手术台身子弯成90°,在为伤员实施手术,外边敌机轰炸;土块砂石不断从房顶掉下。八路军部为他准备的交通工具“一匹马”,它用来驮药品和手术用器械,自己却步行。白求恩除了大量手术要做,他还自编教材,为八路军中的医务工作者授课,不断提高他们的医术水平。白求恩一心想的是伤员、战士和他人,完全没有自己。

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这样写道:“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1939年冬在河北涞源摩天岭为伤员实施手术不幸手指被感染中毒,经抢救无效于十一月十二日在唐县石口村逝世。白求恩在中国的抗日前线工作了一年八个月,不知为多少伤员做过手术,为多少百姓医治疾病,无法统计,他太辛苦了。一个49岁的壮汉逝世时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翁。战士们抬着他枯瘦如柴的遗体走下山去,无不伤心落泪,悲痛万分,有的忍不住失声痛哭。11月17日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1953年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白求恩大夫离开我们整整七十年了,但白求恩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每年清明节各界人士、学生、市民都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在石家庄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中国许多医院都建有白求恩塑像,他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最受人们尊敬。

参观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是英雄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我怀着仰慕的心情,再三回头观望这座白色小楼,她越发显得是那么纯洁、高尚、伟大。我仿佛看到白求恩大夫从楼中走出来微笑着向我们挥手。那高大枫树的片片红叶多么像白求恩大夫火红的心啊!是无私的心,爱人民的心,是大爱,大爱无疆!

2009年11月,为纪念白求恩逝世七十周年作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