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 它不是电影 它是里程碑
2009-12-31 17:11:29
来源:星星生活

众所周知,每年的12月都是中国国产电影保护月,重磅国产贺岁片云集,剑指2009年影市最后一桶金。可随着詹姆斯-卡梅隆“革新影史”之作–《阿凡达》在北美本土上映后好评如潮,“里程碑”一说甚嚣尘上,中国国产大片肩头压力骤增,不少原定要贺岁的电影更主动退出12月和明年年初的档期。

最终,为平衡各方利益,《阿凡达》这位“天神”非但没有享受全球同步“下凡”的优待,反而沦落到被挤出元旦档。不过,这个变动也足以反证《阿凡达》的段位。

但好在,《阿凡达》无须担心变动之后的被动。因为《阿凡达》不只是一部电影,也不需要用多少亿票房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十月围城》监制陈可辛所言:“《阿凡达》票房肯定没法超过《2012》,因为它不是一部 ‘没想法’的电影。”

《阿凡达》的意义在于,它的缔造者詹姆斯-卡梅隆用14年近乎苦行僧般的自我磨砺,掀起了电影工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浪潮。它像一座里程碑,代表着类型片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还原梦境,用细节再造一个星球

人类若没了想象,世界将会是怎样?这样的问题永远无法困扰卡梅隆。

科学家在茫茫太空中遭遇外星怪物–《异形》系列;革命领袖被来自未来的机器人追杀–《终结者》系列;海底深处隐藏着外星人基地–《深渊》……卡梅隆就是有这个本事,让自己的创意和作品成为被模仿者,却从未被任何人超越过。

《阿凡达》的故事脉络可以被视为《风中奇缘》+《与狼共舞》+《勇敢的心》+《幽灵公主》+《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但试映会上,观众都被故事发生地–“潘多拉星球”震住了:形态奇异的外星动物、美轮美奂的外星植物、自成一体的外星生态系统……电影史上从来不缺“世外桃源”,但卡梅隆镜头下的这个仙境确实前无古人。你很难想象,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潘多拉星球”,竟是出自卡梅隆15年前的一个梦。就像“被机器人追杀”的梦成就了《终结者》一样,这个美梦让卡梅隆画下了《阿凡达》的最初版绘本。

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未来属于《阿凡达》

卡梅隆的外号很能体现他作品的特色:“烧钱天王”。

1991年,当多数好莱坞大片的投资还只徘徊在2000万美元左右时,卡梅隆就砸下1亿美金,打造出艳惊四座的《终结者2》;3年后,他用1.5亿讲述《真实的谎言》,给中国影迷灌输了一个影响至今的理念:还是外国大片好看;又3年后,便是2亿投资换回全球18亿票房的单片冠军《泰坦尼克号》问世。

为什么《阿凡达》花费了卡梅隆14年的时间?无他,唯技术不成熟尔。尽管卡梅隆14年前就已是技术达人,但面对自己梦中的“潘多拉星球”时,仍觉捉襟见肘。

3D,必须是3D!CG(电脑特效),只能靠CG!在这些念头的趋势下,卡梅隆自《泰坦尼克号》后暂别电影导演一职,12年来一边拍纪录片练手,一边以名校物理系高材生的身份研发“表演捕捉”系统,甚至吸引了比尔・盖兹的团队加入,誓要进行一场不逊于“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的电影技术革命。

所以当你观看《阿凡达》时,却诧异为何感受不到3D的存在,甚至误以为其是动画片时,就代表卡梅隆的实验成功了。只有3D特效与人物、剧情融为一体时,观众才能在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欣赏电影,而不是单纯感受炫技,动辄被飞出画面的蝴蝶、貌似溅到身上的浪花吓得哗然。

环境保护、人文关怀、政治隐喻

卡梅隆之所以成为卡梅隆,而不是另一个面容模糊的视觉大片导演,就在于他能很好地将个人情怀融入电影里。哪怕是那部被不少人批为烂俗的爱情片《泰坦尼克号》,十几年后让不少人第一时间想起的,也未必是“杰克罗丝之爱”,而是那些乐师随船沉入大海前的沉静面容。

卡梅隆23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阿凡达》强调的是环境保护主题,以及人类应对地球家园负责。《阿凡达》中涉及到的社会命题很多,其中大段类似“万物有灵”的对白,和“冷兵器对抗现代军火”的战争场面,更多地是在展现人类技术文明对自然文明的践踏,难怪该片一度被美国影评人解读为“有政治隐喻,暗讽伊拉克战争”。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