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出国潮(上)
2010-03-22 18:59:5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米)回顾中国近现代留学生和移民史,可以看出,个人命运与国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祖国的强盛与否决定民众的生计,影响到民众在去留之间的抉择;另一方面,一个人可以带动一批人,一批人可以影响一代人,一代人可以改写一个国家的历史。

**漫谈出国之一

我们这一代人,在似懂非懂的年纪,经历了文革后期,然后跟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从全盘否定外国,天天高唱国际歌,满腔热忱地想着要为解放全人类贡献力量。到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满眼都是泊来品,不仅学习英语成为一种时尚,连日语也成为电台教学的紧俏波段。

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加上领导阶层马不停蹄地轮番出国考察调研学习取经,外国的月亮即使不比中国圆,起码也比中国的亮。看着公费出国归来的幸运儿大至冰箱彩电小到文具铅笔都拎回来风光耀眼,啧啧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曾经有一则笑话,说是老外不知道中国爆米花的制作秘笈,派人来中国学习,结果中国人戏弄老外,左摇三圈右摇四下,故弄玄虚,把老外懵得晕头转向。等到出国归来的人从国外带回微波炉,把装有洋玉米的纸袋放进去,按一个键,过几分钟就可以从微波炉里变出一大袋香喷喷带有奶酪味的爆米花,连三岁的娃娃都一教就会,那才叫不服不行。

再后来,就有出国不归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乃至潜逃的政府官员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这些榜样都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耳濡目染的新闻层出不穷,昨天是张部长的儿子留学美国,今天是李处长的千金前往英国,明儿就该是王经理的女婿公派加拿大。

为了能捞个出国的名额,请客送礼拉关系,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一时间,有海外关系的人家也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文革时期躲之惟恐不及的海外亲朋好友都被从世界各个角落发掘出来。

在走出国门的人迟迟不归的同时,回国寻根探亲访友的海外华人又给国民上了一课。你看看人家,在国外打个累脖工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几百美元,我们一个月的收入才一百多元人民币。人家敢买几十万元的房子,贷数十万元的款,我们不要说买房,连租都租不起,贷款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等单位分房,如果遇上单位效益不好,婚房也就遥遥无期。

于是,一股出国潮风起云涌,公派无望就自费,合法签证领不到就非法偷渡。美国太远就去日本,加拿大太冷就到新加坡。无论是北京人在纽约的哭诉还是上海人在日本的血泪,都阻挡不了民众跨出国门的决心,好像只要出了国就会发财只要留了洋就圆了梦。

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丈夫是经理级别的领导,下海去非洲和解体前的苏联走了一圈,也捞了个盆满钵满。

一位自费去日本的小青年,玩得开心,半夜没事打电话骚扰还在国内的好朋友。他原本是位热血的爱国小伙子,曾经骑自行车一千多公里去北京声援中国申请奥运会举办权,可惜北京还是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他后来转向发愤自学日语,到底去了樱花之国。

我的大学老师的宝贝女儿,嫁个乘龙快婿,毕业后远走美国,前半年闷得差点发疯,后两年喜得数钱快乐。说是美国的钱就是好赚,每天上班没做什么事就混到两百美金,正好赶上IT火爆,随便上个学习速成班,中国大专文科的毕业生也能找到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一位中学英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真了不起,高中还没毕业,突然一天就出了国,家长也舍得独子幼女飘洋过海去闯荡。

中国在打开国门之后,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向国外输送了大量顶尖人才,在进口国外的高档电子电器产品的同时也在增大向国外倾销低价消费品的力度和广度。

一个开放了的人口大国,移民国外的人数逐年增多成为一种必然的潮流。

**漫谈出国之二

出国的方式也呈多样化发展,从开始的以公费学术研究为主,探亲团聚为辅,发展到自费出国的比例加大,留学生和技术移民的人数逐年增多。

出国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开了眼界的同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赚了些钱,能在所处国度生存并且定居下来的人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移民投了赞同票。不管生活过得惬意与否,既然选择在国外扎下根,大抵也就适应该国的生活,或者已经别无选择。

回国的人员也分几种,最先被公派出国的人员,在经历中西方生活的切实对照之后,还有点良心的人选择先按期归国再图谋以后的发展,这些人无论是选择留在国内还是以后自费出国,一般都会有不错的前途,他们是国家花巨资培养起来的世纪学科带头人,在国外镀层金后,回国正是大展鸿图的好时机。

如果公派出国的人回国后不能适应国内的环境或者还是觉得在国外生活得更畅快,他们会利用在国外认识的人脉关系再次堂而皇之地迈出国门,并且凭借以往的学识和人际关系,不太费劲地就能找到专业工作从而适应外国的生活。

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多以及出国人员层次类别的多样化,归国人员也呈多样化发展。有留学后回国办公司搞事业的企业家,看中国内松动的政策和廉价高效的劳动力,更看中国内庞大的消费者和颇具潜力的市场。

有人说,想发财还是回国去,如果能搞掂人际关系,国内的钱比国外好赚,特别是嗅觉灵敏的人,能跟上国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步伐的人必定能够先富起来。

不过,这些特别精明的人往往都留有后路,不是揣个美国绿卡在怀中,就是握个加拿大护照在手里,要不弄个某国的公民作为备份,起码生个外国的子女以免后顾之忧。他们怕什么?怕的是中国多变的政策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些在国外求学打工多年后还是不能解决身份问题的人,最终抱着尝试的态度回国求职,幸运的人还可以找到比较合乎理想的专业工作,或者自己下海扑腾也能捞上一桶金半桶银。但也有不那么幸运的人,因为这种或那种缘故,海归变成海龟或者海待,甚至有人把归乡的路变成人生的不归之路。

虽然自杀事件天天都在发生,但把一个人的自杀放大到世界范围人文主义的高度来看,镜头展现的是一条漫长的理想之路,纵贯一个人的一生横贯半个地球的求索,其悲剧性质就更让人感慨深思。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战争时代可以凭借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用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国的飞机大炮,在和平时期当然也可以凭借智慧和果敢与世界头号霸主一争雌雄。

当海外的华人还在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苦恼,为工作和生计奔波于自力更生的小康之道时,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先富裕起来的新生代,他们正豪放地迈进在祖国的康庄大道之上。让人汗颜的是,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浮出水面,大批的国有资产被有权势的人私吞,贫富差距增大,出现两极分化。

于是,出国人员中又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除了携款外逃的贪官污吏及其家人外妾,有钱人家的富二代也被父母转移到国外来增长才干和见识。一些有远见的商人也开始狡兔三窟地在国外安营扎塞,太空人飞行族已经变成不太陌生的词汇。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出国旅游成为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有钱,新马泰任游,欧洲七国也成为小菜一碟。当我们这些在国外打拼了多年的海外游子满足于门前的花色屋后的月光时,以前国内邻家大姐没考上大学的女儿已经游遍欧洲,玩腻新马泰,准备投资移民加拿大了。

不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就是我们的观念太滞后。

**漫谈出国之三

现在中国公民移民外国的种类大抵上有亲属移民、家庭团聚、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包括企业家)、劳务移民和政治庇护,而以其它各种形式旅居国外的人更是种类繁多,留学生、访问学者、观光旅游客、探亲访友逗留人员、实习进修培训者以及非法居留人员。

在国外居住一段时间后,必定面临两个选择,是留在外国发展还是回国再创业?跨出国门的人好像从江河湖泊游向大海的鱼,眼见开阔了,扑腾的范围更大更广了,颇有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味道。

可是,海水的味道是咸的,不能适应海味的鱼最终还是得回到淡水湖泊中去,而飞出自家院落的小鸟,自由是自由了,觅食却成为首要问题,自由的同时总得生存下去才行。

与从战乱和贫困国家地区移民来西方各国的人不同的是,中国移民,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移民,大多并不是在国内活不下去才移居国外,许多人在国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还算不错的工作或者事业。之所以要移民国外,当然是寻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更美的明天。

可是,移民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往往是苦中作乐,甚至要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涅。在经历最初的迷茫和挣扎之后,有人战胜各种困难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而留下来,也有人发觉回国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从而掉转头一去不返。

有选择才有痛苦,取舍之间,有得必有失,反之亦然。譬如从索马里来的难民和从非洲穷国来的移民,他们在国内连生存都成问题,没有工作,甚至生命都没有保障,他们移民来加拿大,感觉这里真是生活的天堂,起码没有性命之忧,福利健全生活有保障。

反观移民加拿大的中国技术移民,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和专业工作,一切从头开始,在语言文化的夹缝中打着与原来专业不搭边际的累脖工,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体力劳动者,这其中的心酸和无奈,不是身体力行不能真切体会。

年龄是个宝,那些中年移民国外的技术移民,在中国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级别和层次,一般也就到退居二线的状态,来到国外后,却要与小年轻一样干体力活拼强度和数量,这种反差让人不得不怀疑加国的移民政策。

这绝对不是技术移民们移民外国的初衷。可是,现实就这么摆在面前,是去是留,还是别无选择?成了家有了孩子,一个人的世界变成几个人的天空,选择的难度也就更大。

有人为了孩子的未来义无反顾地留下来,有人一家两制夫妻孩子天各一方,也有人举家回流重返故土再创辉煌。

选择留下来的人,只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原则,入乡随俗,适应是硬道理,生存是基本,然后才能谈发展。这其中,当地的语言文化成为不得不补的功课,中国人一点都不笨,许多亏全吃在语言文化上,找工作面试,语言不过关文化有差异成为主要障碍。

选择回流中国的人,有成功的楷模也有失败的例子。成功者把从西方所学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运用到中国,从国际化的高度把新兴科技传播到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这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他们成功的秘诀是及时抓住锲机,利用现有的政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将梦想变成现实。失败者则是不了解国内的国情,不能适应变革中社会的发展需要,盲目自大,结果只能是灰心丧气理想破灭。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移民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安分的性格,不能满足于现状,从褒义上讲是有进取心,好探索,从贬义上说,是不容易满足,爱折腾。人生也就几十一百年,总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样生活一辈子吧?因此,无论结果怎样,出国走走看看停停留留都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漫谈出国之四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劳苦大众,为生活所迫,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开始远渡重洋的探险,试图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华人大批移民美国起源于1848年,听说在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千百中国的劳苦农民铤而走险,希望在美国实现“黄金梦”,殊不知这其中的艰险和磨难令人难以想象。许多人梦没圆身先死,首先要在拥挤的底舱里经历数月的颠簸,忍受污浊的空气、恶劣的食品、咆哮的海浪和病痛等折磨,只有大约一半的人能侥幸活着到达目的地。

上岸的华人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语言不通,文字不识,只能拼着性命活下去。真正通过挖金子而发财的华人恐怕像中彩票一样凤毛麟角,可以说,那批早期想到美国“挖”金子的华人没有挖到心目中的金子,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自己的“淘金梦”,以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摧的品质战胜各种困难和险阻,在美国这块新大陆上站稳脚,展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卓越风采。

如今繁华的“唐人街”,见证了华裔移民在新大陆顽强求生、艰辛创业,寻求新生活的沧桑历史,好像一座丰碑,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半世纪海外华人的奋斗史。

早期的华人劳工,绝大多数目不识丁,对于外语,更是一窍不通。他们凭借的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从社会最底层做起,一步步走向自立自强的光明大道。

餐饮业、洗衣业、零售业等需要起早贪黑吃辛苦的小生意成为华人开始立足美国的基本点,开店不通英文怎么办?划几个大小有别的圈圈收费。

华人顽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卖苦力做生意上,也表现在勤奋好学尊重知识上,崇尚文化注重教育的华人很快创办了自己的报纸。1854年,美国最早的一份中文报纸Gold Hills News《金山新闻》诞生,此时距第一批华人抵达旧金山的1848年只有六年时间。

与美国其他早期移民族裔,譬如德裔和法裔相比,华裔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重视令美国史学家都感到惊叹。据报道,中文报纸是美国社会的第一种外语报纸。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丧失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数以十万计的华人劳工修筑太平洋铁路,对“19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每一条枕木下都埋葬着一个中国人。而从1880年到1885年,数万名华人劳工用血泪和生命换来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成通车,在加拿大境内,中国劳工承担的是最艰巨的西段铁路的建筑,雷夫斯托克至温哥华的四百多公里路段,全是悬崖峭壁,不少中国劳工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死于非命。

美国和加拿大横贯东西的铁路建成以后,奠定了这两个大国统一和发展的基础,可是,华人不仅没有享受到功臣的礼遇,反而遭到排挤和迫害。

在一切可能生存甚至别族认为不能生存的地方,都留下了华人深深的足迹。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劳勇敢,不仅在北美立足而且其中有不少人脱贫致富。由此引来下层白人的嫉妒和中上层白人的恐慌,美国出笼了《华人排斥法》,加拿大在“人头税”之后也抛出个《华人移民法案》,全面禁止华人进入加拿大。

加拿大华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终于“等”来了迟到一百年的道歉,已经是2006年。

二十一世纪的华人在北美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颇有建树,华人的政治地位和参政意识也逐渐增强。

如今,华裔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