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就吼不出“国际范儿”吗
2010-06-24 17:44:46
来源:星星生活

这年头都讲究个“与国际接轨”,接轨心切,一不小心也可能接出轨。这不,古城西安传来消息,从今年起,计划用10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这本是好事。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早日秀出国际范儿,为中国价值观输出和软实力提升,提供更多驿站。只是,想起一直喊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口号的中国高校,我们又不禁要冷静一下,这毕竟是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啊–叫嚣多年,嗓子都快喊哑了,可实效呢?当天另一新闻或可作答:复旦校长说“中国大学精神虚脱,才子流氓贻害社会”。

可见,雄心万丈,也得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能醉心左道旁门只求速成。否则,就可能像中国高校那样光顾建楼争经费,硬件一流,软件可能不入流。西安要想不走偏,就必须引以为戒。

建设国际都市,牵涉事项之庞杂,不难想象。仅市民素质这一点,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提出的标准是,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字会说900句英语,能诵唐诗宋词,能读歌德、普希金。

此话一出,嘲讽立至。若半数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你就想让人家说英语,诵歌德,确实过于功利了些。当然,这充其量也就是部分专家“智库”式建议,不久当地政府或许就会公开澄清。但是,这个讯息却饱含舆论质地,不妨据此略作探析–为何一提“国际化”,部分人就会产生“全民英语、全盘西化”之类条件反射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都西安,历史悠远得比很多国家加起来还长。或许正因为太古老,所以才有人迫切想进行如此浅表化的国际化?暮鼓晨钟、秦陵汉墓、灞桥雁塔、汉唐风月,这会是多少没有历史底蕴人文风骨的国家和城市,可慕而不可求的?我们何苦要蒙“入宝山而空还”之羞,徒遗“买椟还珠”之恨?

灞桥柳不惧西风烈。试想:啃着肉夹馍的西北汉子,于茫茫八百里秦川上,吼一嗓秦腔,气冲霄汉,何其快哉?这才是羡煞国际友人的中国范儿!这当然不是说,我们见着外国人故意不“say hello”考人家中文四六级,而是说一切立足实际自然就好,不盲目跟风,揠苗助长。

这就要求我们有文化自信,强求的“山寨”式英文并不国际。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每个民族、国家或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承载起了我们共同的乡愁。若用山寨式国际化接轨,拆光了中华文明的四合院,置身于赝品白金汉宫、埃菲尔铁塔包围下,估计也难免为外人和后人耻笑。

其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即便用秦腔,也能唱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只要不妄自菲薄,世界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李晓亮)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