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从工业旧厂房到文化新地标
2010-09-22 21:30:23
来源:星星生活

10年前,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说去798,几乎没有人知道这3个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意思。今天,再跟北京出租车司机说去798,多数司机不仅知道它在哪里,还会热情地多问一句:“您去798的哪个门?”

798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这里曾是“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正在成为北京文化的鲜明地标、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交易中心。

“登长城、吃烤鸭、逛798”,已成为国外客人到北京的首选。据统计,北京798艺术区每年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2000场次的各种展览、演出和时尚发布;现有文化创意类机构400家,其中有20 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访问、学习交流,游客中境外人士占30%以上。

从工业旧厂房,到文化新地标,北京798的华丽转身,魅力何在?动力何在?潜力何在?

文化创意的殿堂,时尚活力的象征

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隋建国教授为制作卢沟桥抗战大型纪念群雕,租用原798厂的一个工业仓库进行创作,此举开创了这里利用旧厂房进行艺术创作的先河。

第一批入驻798的雕塑家李象群回忆说:“今天来到798的游客,根本无法想象当时这里的环境有多破败。车间荒废,到处荒草。”他说:“之所以把工作室搬到这里,主要是因为厂房空间大、光线好,还有适宜艺术创作的安静氛围。”

跟李象群的想法一样,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许多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陆续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798,摄影家徐勇也是其中一位,“除了厂房提供的空间和光线适合创作外,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也与当代艺术的品格非常协调,在美学上产生了共鸣。”徐勇说。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民主德国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798厂所属的七星集团曾是我国重点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单位和半导体装备研发生产单位。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拟进行拆迁改造,七星集团将部分闲置厂房短期出租,来这里的艺术家便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艺术园区,中国当代艺术也在这里落户。

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处于尴尬境地。李象群回忆说:“当时搞当代艺术的人有点像过街老鼠,东躲西藏。搞个画展,门口还有望风的,警察一来就赶快换内容。”

然而,对当代艺术家聚集的798,北京市朝阳区却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遏制的做法,而是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顺势而为、规范引导。2006年3月,朝阳区成立了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逐步加大了对艺术区的引导和服务力度,并明确该区域的规划由原来发展工业调整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798艺术区先后被朝阳区、北京市认定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展示当代艺术奇观,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包容,开放,是北京798的标志。在这里,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人们通过了解文化的多元性,来了解社会的开放度。

2004年,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在798举行,中外游人纷纷涌入园区。大山子艺术节后更名为798国际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今天的798,不仅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艺术区,也是亚洲最大、最著名的艺术区。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很少,中国的艺术创作风格相对单一。改革开放后,艺术家们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中国当代艺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但缺乏主体性的创作。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体现中国主流文化审美价值的当代艺术作品逐渐涌现。人们今天来798,不仅是看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也是看改革开放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带来的变化。”

2006年以后,北京798定期举办艺术节和创意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引入产业实体和艺术经纪机构的品牌,使798的影响力大大提升。2008年,北京798成为奥运会特色旅游接待区。法国总统萨科齐、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奥委会主席罗格及夫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国际政要都参观过这里。

陈刚说:“在一定程度上,798已经发挥了带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走出去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我们向全世界彰显改革开放的成果、文化发展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国家走向成熟、走向自信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