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亚裔化的一些思考
2010-11-23 23:26:1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卓子)每个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加拿大人,2010年的11月都不得不打起精神,关注这家杂志的专题文章《太亚裔化?》(Too Asian?)。

文章说加拿大大学校园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在日益被死读书读书死的亚裔大学生占据,以至于向往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白人少男少女,挑选大学志愿时,一项考虑因素,居然是那所大学的学生,是否亚裔过多。

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自然不会在处处号称“政治正确”的加拿大出笼。但麦克琳这个老牌杂志的老辣文章,用貌似客观冷静中立的新闻报道笔调,“真实”记录一种社会现象,正宗加拿大白人大学生逃离“太亚裔化”大学。

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

记者躲在表面文字的背后,借两个受访白人女孩之口,刻意塑造宣扬和推广,亚裔学生是只求学业成绩的书虫子,白人学生则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全面开花,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拿个体当全体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之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华裔加拿大人只是文章中亚裔的一部分,麦克琳却拿两位手持五星红旗的大学生照片配文,来自华裔社区的回响,可想而知的强烈。网站上的评论,更是热闹非凡。以平权会领头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团,更是采取正式的抗议行动,组织者包括人权活动家,平权会的创始人王裕佳医生。

麦克琳不顾华人社区的感受,预定11月22日出版的杂志,照登这篇引发极大争议的文章。他们也许认为,这样的客观深度报道的文章,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调查水准。

麦克琳杂志的文章和做法,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形象地解释了主流(Mainstream)这个名词,体现了它的傲慢偏见和它的居高临下,阐述了什么是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族群。

文章的大标题之下,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过分亚裔化”(Too Asian)这个表达,美国常春藤联大学盟的官方和民间,都正在使用(言下之意是不值得大惊小怪),加拿大的大学是否也有太亚裔化的现象呢?

和美国大学对照对比,其实是我们亚裔抗议和麦克琳记者之间重大分歧的一个基点。华裔社区和麦克琳编辑部,怎么很少有人在立足于这一点,来反驳和辩解?

美国不少大学,包括麦克琳点名提及的常春藤联盟大学,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气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女性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之后,意识到校园中白人学生一统天下的现象,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落后的耻辱,与时俱进,拿出一定名额考虑少数族裔学生,一时成为平权运动后大学招生中的风尚。

更有大学,仿照美国政府机构依据人口中的种族比例录取雇员,以确保少数族裔有平等工作机会的做法,对大学新生的录取,采用种族背景配额,以确保少数族裔的学生,也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平等机会。

我遇到一位加航的空中大妈,才知加拿大也有类似的做法。加航以前招收空中服务员,最低学历是至少大专毕业,后来降低到高中毕业,就是为了确保加航雇员中,必须保持一定额度的原住民雇员。

最初跳出来反对考虑种族背景录取学生的,是多年来一向来享尽特权而一点也不自知的白人。最有名的案例,是巴基(Allan Bakke)诉加州大学的官司,巴基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前后两年名落孙山,而同一大学录取的有色人种新生中,有人成绩不如他。他感到不公平,是歧视,需要法官主持正义。英文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视)。

巴基申请大学时是1972年,38年过去了,加拿大出版的麦克琳2010年发表的文章,白人对种族平权运动,还在忿忿不平喋喋不休。既得利益者,真是很难穿上他人的鞋,看不见自己享受惯了的特权,看不见少数种族的弱势。

本身是少数族裔,过往今来一直都在饱受种族歧视的亚裔美国人社区,前几年也反对录取大学新生时考虑种族背景的做法,目标指向是非洲裔美国人。

美国社会种族平等是否已大功告成?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种族配额是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麦克琳这篇文章的语调来看,如今美国白人抱怨的,不再是少数种族学生以照顾低分进入大学,而是以成绩衡量录取的美国大学校园,亚裔面孔还是越来越多。

新的种族配额制度,不是照顾少数族裔学生进大学,而是限制已达标准的亚裔学生录取,以平衡大学校园的种族来源。说来真是心酸,亚裔以自己的刻苦用功自豪,贬低黑人不用功,话刚落音,就被白人抱怨“Too Asian”,大大地扇了一个耳光。

我更为悲愤的是,在这场麦克琳对华裔加拿大人的言论战争,双方头脑中都好像没有黑人学生们的存在。请不要说是我个人的矫情,我们还应该给那些有幸进入加拿大校园和不幸被排斥在加拿大大学校园之外的黑人学生们多一些关怀。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