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是一条锁链 明星当自律
2011-07-07 17:43:12
来源:星星生活

孙海英、吕丽萍夫妇发表“恐同”言论之后,各种抵制反对之外,也有人认为他们说得有理,有人认为他们真诚,身在盛行偏好伪装的名流圈内,却能表露真实看法,有人则称赞她勇敢。

娱乐圈弯男密布,发表这种观点,需要承担实实在在的风险,即便功成名就的夫妇俩已经不在乎丧失机遇,某天若被冒失的同志造型师在重大场合泼了卸妆水,后果也十分严重。当然,也有人认为,尽管他们为自己的言论赋予神圣动机,这样杀气腾腾不依不饶,恐怕也只能让人产生疑问,这种恨意来自何处?

怨恨通常来自伤害。但是伤害……伤害是一支圆舞曲,一条金锁链,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链条上无足轻重的一环,其实每个人都在承受伤害的同时传递伤害,在被焚烧的同时,也在向某个巨大的反应堆投放燃料。

梁晓声有一篇小说叫《冉之父》,小说主人公之一是社会心理学权威乔老先生,另一个是护士姚女士,他们在各自生活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老先生被孤独、媒体伤害、朋友背叛困扰,女护士深陷工作压力、病人家属的诬陷、二胎流产、房东的刁难之中,两个人都积蓄了一腔怒火,最后,他们在存自行车的地方相遇,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争吵,女护士用雨伞的尖顶捅死了老先生。真凶是谁?或许就是那个往护士家门前倒脏水的房东,再往上呢?或许是一个严苛的上司,或者嗜赌的丈夫,是设法转嫁自己不快的所有人。

世事艰难,吕丽萍夫妇也一定承受过伤害,却选择了传递伤害,对象是同志群体。他们的恨意,在微博影响力的放大之下,以百倍的威力向外传递。同志看到这个架势,大概会嗅出春江水尚未暖,纽约大狂欢尚需时日,更要遁形人群,以结婚生子掩盖天性,并且继续在外面以短平快方式寻欢,结果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仇恨,其实从来不能消灭差别,只让伤害来得更隐蔽也更深。对乙肝或者艾滋患者的仇视,也不能消灭疾病。当然,没人有资格要求别人修改真实想法,即便那是孙海英和吕丽萍的想法,但他们也大可不必借助微博将这个想法放大,因为人不该轻易做出裁决,裁决是伤害,而伤害最后凝聚成一把杀人的雨伞,只是不知落在谁头上。

电视剧《陈真》中的一段,多年难忘,非常时期,日本人柳生静云和中国人燕茹相爱,不得已私奔,同时遭遇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唾弃,连一个包子也买不到,艰难地找到住所后,柳生将珍贵的武士刀出卖,换上一身中式长袍,燕茹却盘起发髻穿上和服――― 这是另一种“麦琪的礼物”。真正的神圣,或许也就是这样:容纳伤害,让伤害在自己这里终结,让断裂。

好吧,咱们不谈政治,不谈宗教,只谈自己作为一只蝴蝶,震动翅膀的后果,谈谈自以为微不足道的一言一行,在那个巨大的反应堆里的分量,以及自己投掷的稻草,在一个驼背上的千斤之重。社会伤害,匹夫有责,每人多背一公斤,毁掉那个仇恨反应堆。

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娱乐界,孙海英与吕丽萍这样的“大嘴”并不是个案。如冯小刚、吴宗宪、孟广美等都有过这样公然与公众价值和公共舆论对抗的先例。每当这些不当言论遭到社会各界抨击时,他们总会摆出自己的委屈,诸如“明星也是人,也有讲话的权利”等等,仿佛社会和公众剥夺了他们拥有自己观点和话语权的自由。

事实上,对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各种争议话题,明星当然可以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这是属于明星私权的一部分。然而,娱乐明星毕竟是广受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他们既然已经从自己的名声和公共人物身份中获益,就当自觉承担起一定的社会道义和公共责任。在面对公共话题时谨言慎行,尽量遵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起码不与公共利益和价值背道而驰,这是身为明星的基本守则。

如何当明星,真的是一堂内容丰富的课程。在不同的场合学会自觉界定公权和私权的范围,就是一堂必修课。对于一位籍籍无名的普通人来说,他讲的每一句话辐射力有限,所以他的私权便是他的价值所在。而对光鲜亮丽的明星们来说,你说一句的影响力很可能顶别人说一万句,这时就不能太把自己的私权当回事。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