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知青生活花絮(续8)
2012-03-19 21:20:5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海齐)山风吹过,溪水流走,但三十几年前那段艰辛生活的履迹仍经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那是曾经的岁月带给我们一代知青永远难以挥去的生活印记。

**最传神的顺口溜

“汤汤汤,革命的汤/早上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暖洋洋/晚上喝汤泪汪汪”,在上山下乡插队的岁月里,知青有时借用顺口溜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知青编造这些顺口溜非常传神地描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这些顺口溜还具有悦耳上口,好记好念,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等共同特点。

在所有的顺口溜中,喝汤的版本最多:“汤汤汤,革命的汤/早上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暖心房 / 晚上喝汤映月亮”;“汤汤汤,早上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饿得慌/晚上喝汤怕尿炕”;“临行喝妈一碗汤/浑身发热腿打晃”;“亲爱的窝头可爱的汤/咸菜疙瘩吃一缸”。

有一首流传的顺口溜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青的劳动生活,吃的玉米饼、穿的}B头,背上一壶水,扛上大斧头,出工天未亮,收工日落后。到植树季节则变成“早上五点半,晚上看不见,山上两顿饭,植树大会战。

对北大荒的寒冷生活,知青们编的顺口溜是:“进入寒冬,天气贼冷,北风似刀,滴水成冰,去趟茅楼,屁股冻僵”。“火烤胸前糊,风吹背后背冰坨”。还有改编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知青的房,雪白的墙,墙上挂着厚厚的霜……”

生活在野外帐篷里的知青更形象地描述到后半夜处处感到冰冷的体会:帐下透冷风/铺下蹿寒气/排长升团长/强忍到天亮。大凡在北大荒生活过的知青还知道这样的顺口溜:“北大荒,三班倒,蚊子,瞎蠓和小咬”。“黄蚊子,糠皮子,吸血大王草爬子”。

尽管生存环境恶劣,日子过得艰辛,但有首《兵团战士之歌》却将我们成千上万名知青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屯垦戍边,披荆斩棘,战斗在边疆/坚决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誓把北疆变成粮仓/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红心向太阳”!这首在特殊年代里产生的歌,久唱不衰,也反映了那悠悠岁月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最阳光的绿叶菜

走南闯北尝百菜,漂洋过海品八方,至今还不会忘怀北大荒盛产的几种绿叶菜。“旱黄瓜吃得爽,油豆角焖得香,刺嫩芽味道鲜,婆婆丁蘸大酱”。

东北小旱黄瓜生吃最好,那小黄瓜一扎长左右,顶花带刺,口感爽脆,味道清香,可以媲美任何水果。油豆角是北大荒黑土地上普遍栽培的大荚型菜豆的统称。之所以叫油豆角,是因外表有油滋润一般的表相,其肉厚,细腻,不渣,不柴,口感鲜香独特,可以清炒,也可素烧,包括清炒海米豆角、肉片烧豆角、排骨炖豆角等。

黑龙江油豆角也分不同的品种,如早熟的五常大油豆,中晚熟的亮秋架油豆,家雀蛋豆角,这些豆角翠嫩时有翠嫩时的清香,老熟时又有老熟时独特的豆香。虽说油豆角是东北百姓的家常菜,但富含多种植物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并有多种微量元素。我在知青点的几次商贩经历都是伙同另外两名知青去南岔城区叫卖我们连队自产的油豆角。

北大荒冬季漫长,过来冬至就少见绿叶菜的踪影,到了春,夏两季知青们可抽空采集山野菜蘸酱吃,山野菜是北大荒绿叶菜的另一特色。

小兴安岭山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盛产蕨菜,薇菜,黄瓜香,刺老芽,猫爪子,猴腿儿,小叶芹,柳蒿芽,黄花菜,野山葱和野荠菜等八十多种山野菜。其中刺老芽,刺拐棒,婆婆丁,柳蒿芽等山野菜的采摘期为五月中旬左右。山野菜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浓郁的山野鲜味,并含有人体必须的蛋白质,脂肪,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食用价值优于肉类和蔬菜。

以蕨菜为例,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丰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C和磷,钙等,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利尿,强身健体等功效。黄瓜香也是如此,1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还含有16种以上氨基酸,同时还具有食疗作用,清热,滑肠,降气,驱风,益气安神,化痰等功能。又因清香适口,味道鲜美等特点,被誉为“林海山珍”。

**最鲜亮的塑料大棚

在我下乡时,用塑料大棚进行作物生产还是新生事物。我们知青点有农业生产队,大多是女知青在那儿劳动。有一幢带玻璃天窗的温室,离温室不远的地方还架起两架塑料大棚。同露地栽培相比,塑料大棚也能大大改善作物的温度、湿度环境条件,更有效地提早和延迟作物栽培时间。

冰雪将要融化的早春季节,我曾到塑料大棚里干过农活。指导我们做农活的是王队长,王队长一只腿有点残疾,走路有点踮脚,但一点也不影响干活的速度。王队长的嗓门大,看我们干活时,嘴一点也不软,在他的手下干活一点也不敢偷懒。

在塑料大棚里劳动,那可真不是好滋味。尤其是到了下午,高高的太阳把大棚烤的温度很高,棚内一般可达到40摄氏度左右(这还是把四周围的塑料掀起来的温度,如果不掀不知道会达到多少度),人进去一会儿,就像被蒸笼蒸过一样,大汗淋漓,喘不上气来。

茄瓜类蔬菜早熟栽培是塑料大棚栽培应用最普遍的项目,新鲜蔬菜早上市,经济效益明显。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定植,5月上旬至7月收获。大棚栽培可提前在1―3月定植,3月下旬至7月收获。在大棚里种植的黄瓜生长的很快,每天都需要拔草、松土、浇水、施肥,打杈,架秧,活永远也干不完。

怎样让黄瓜生长得又壮又好,又不出现谎花,有绝招。王队长的绝招就是用人粪汤给黄瓜施肥,保证每根黄瓜长得都很大,但我们男知青谁都不愿去干这种所谓的轻松活。要说起干农活,最要体力的累人活还是秋天收割黄豆,十几垧黄豆地,一猫腰就要小半天,而且黄豆荚十分扎手,弄不明白就见血。要是镰刀再不锋利,更惨,连晚上回宿舍吃饭的劲都耗光了。

**最方便的饮水源

还记得在最美丽的白桦林一节中,曾写到在春季造林干渴时,我们会用片镐在白桦树干上开一个三角口,吮吸那露珠一般清新甘甜的树液。其实这种喝法只是润润嗓子而已,根本解决不了干渴问题,在山里劳动最解渴的还是山涧里流出的山泉水。

山泉水多是流经无污染之山区,经过山体自净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饮用水。水源可能来自雨水,或来自地下,并暴露在地表或在地表浅层中流动,山体在层层滤净与流动的同时,也溶入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

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指出,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他认为用来泡茶的水,以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水最佳。在山区从事林业工作的知青一年有三季能喝到山泉水,那是我们最方便的饮水源。

被风撕开的溪水/把月光一遍一遍过滤/辘轳井的摇声串起晶莹闪亮的日子/山峰隐去,扁担的记忆从肩头坠落。(摘录笔者《岩石断章》)

在我们生活驻地饮水源以井水为主,在房屋外面的水井主要是轱辘井。我下乡的岩石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井,井口直径不到一米,大约10米深,用木板层层围上来,井口高出地面,没有井栏。粗粗的绳子靠木轱辘的转动,才能把水打上来。在食堂和水房里主要是压水井,其中水房的压水井使用率最为频繁。

强体力劳动需要多喝水来补充流失的盐份,所以饮水是每天都要面临的大问题。我们上山劳动往往是带干粮,背水壶。女知青讲究一点,往往背一个行军水壶,保证自己一天的饮水供应,男知青活干得快,水喝得更快,有时不到中午就把水喝光了,渴急了眼的时候,便私下求情讨水喝或漫山遍野找水喝。

还记得有一次我实在是渴得受不了,看到山洼里一滩死水,眼看小水虫在里面爬,顾不上那么多了,闭上眼睛也喝了几口。在春季造林时,知青食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供应茶水或三精水,所谓三精水就是用糖精、香精、醋精兑出来的自制饮料,还别说这水的味道感觉象我们今天喝的酸梅汤。到冬季采伐时,我们每天都烧上一堆火烤干粮,用茶缸化雪水喝。

**最怀恋的麻子土豆

东北林区老乡大多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欣赏灿烂的土豆花,更亲眷还是花秧下的土豆。土豆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蔬菜,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

那个年代粮食定量低,再加之肉食油水少,人们的饭量也大,总感到吃不饱,而土豆则成了当时我们充饥裹腹的最好佳品。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16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马铃薯带到英国,后陆续传入欧洲,在意大利获得“地豆”名称,后由此名转变为马铃薯,但在东北林区大家还是习惯叫土豆。

林区的土豆也分许多品种,如黄麻子、高力白、蹲八斤等品种,从外表颜色看红土豆,黄土豆,白土豆也各有特色。其中黄麻子土豆富含淀粉,吃起来口感极佳,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别“面”。

林区的土豆都是大面积播种的,但随便在房前屋后刨上几镐,点上些土豆栽子,秋天也能收获。我们知青点分俩茬栽种土豆,一茬是在冰雪刚一融化时下种,叫早土豆。另一茬就和其他粮食作物一起进行了,叫晚土豆。林区土地肥沃,那些早土豆经过俩三个月的成长时间就成为每家餐桌上的美食了。

早土豆淀粉含量低,基本上是做副食、炒菜用。品种主要是炒土豆片,炒土豆丝,炖土豆块,挂浆土豆等。晚土豆淀粉含量极高,可以制作粉条,粉皮,也可以当做粮食吃。晚土豆收获后将其放入地窖保存,就成为家家户户整个冬天餐桌上的美食了。

还记得冬季收工回来以后,满宿舍的知青围着烧得通红的大铁炉子烧土豆吃,十几分钟就会烤熟,香喷喷的大土豆被哄抢出来了,那才叫热闹。屋里热乎乎的空气中弥漫着土豆烧烤后诱人的香味,有时土豆被烧糊了,但烧糊土豆更是嘎嘎的香,若是沾点白糖吃更棒,那种香甜的幸福感决不比现在吃豪门酒楼的幸福感差。

土豆花开花落,往事如梦如烟,回想当年知青吃烧土豆的情景就象我们南岔水解厂刚出槽的第一锅原浆白酒,喝在嘴里辣烈无比,回味起来却绵延悠长。

难忘的青春,难忘的生活,这段文字是为了纪念我的女知青同伴,在难产中走向死亡的刘桂芝,纪念在原木卸车时死去的刘长岭,纪念死在返城接班路上的男知青秦佰双,也纪念我的那段艰苦的知青往事。

作家汪曾祺说过:越远越清晰。的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那个年代曾有的精神气质及这种气质所带来的精神追求却渗入到生命中,留在了灵魂里……,那一段风风雨雨的征程,总是让我们热血沸腾。那一段坎坷沧桑的人生,总是让我们融入梦中。

历史曾在这里辉煌/乱花纷谢之后/只留下/夕阳草树/断壁颓墙/热血浇灌的土地依旧沉默/山风吹过/回荡永恒的悲怆。(抄录秦岭雪《昔日知青点》)。

岁月如歌,凄美苍凉;岁月如诗,荡气回肠,上山下乡留给我们知青的不仅仅是对苦难过去的回忆,它留给我们的还有极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那个纯真年代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那饱经风霜的经历铸就了我们的品格,培养了人性中顽强、耐劳、自强、重情、不气馁等性格。回首中常常有一种失落感,总觉得生命中的一些渴望和寻觅就遗落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不置可否当年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造就了许多时代的杰出人物,但更多的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后知青时代在自我人生小路上默默无闻地行走着的一代知识青年。

(全文完)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