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住院的不同感触
2012-06-06 20:15:2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霞云)日渐显现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老人既是社会的财富,但同时也是社会的负担。老人们奋斗了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尊重。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的数量增多了,社会的负担加重了。

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个难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高招儿。解决好了,百姓满意,社会安定;解决不好,会怨声载道,社会矛盾突出。

我是一个80岁的老人,两个女儿在中国,两个儿子在加国,免不了游走在中加两国之间,有病了就要诊治,病重了还要住院。正好一次在中国医院治疗,一次在加国医院治疗。两次住院的亲身经历,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折射出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医疗保健的差异。

2007年在中国,大年三十下午,正在沙发上坐着看电视的我,事先也没什么大的征兆,也没有不适的感觉,只觉得左手变粗,有麻木感,不由自主地从沙发上滚落在地板上。当老伴发现时,问我怎么了?我已经说不出话。家人赶紧打电话叫来救护车,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并马上住院,吃药,输水。医生告诉我:你是颈动脉阻塞了,后来自己又冲开了,你很幸运。躲过了一次灾难,实际就是一次小中风。

经过半月治疗,基本痊愈,也没落下后遗症,够幸运的了。这次住院由于治疗及时,痊愈很快。但是费用较高,而且是先自己拿出所花费的6000多元,后经过多道手续,仍不能全部报销。再者,住院期间得由自己家人陪护,护士只管打针、送药。住院的半月里,都靠我的两个女儿和我妹妹陪护,吃饭也是两个女儿在家里做好送来的。一天几顿,送来拿走,够辛苦的了。

另一次是2009年12月24号圣诞前夜晚上9点左右,我突然感到心里不舒服,上不来气,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一摸脉搏,每分钟只跳40多次。晚上太晚,也想等休息一夜看看。圣诞早上脉搏还是40多次,大孙女打医院急诊叫了救护车,很快送到医院,在急诊室等到晚上才有医生来。

经医生问明情况,知道是服了两种药(贝他乐克和胺碘酮)太久造成的。专科医生第二天决定作电复律手术(用电击心脏的办法,加快心脏的跳动)。手术很快就做完了,可惜不成功。

专科医生当即决定安心脏起搏器,并说:“安上起搏器后,继续服药,这样双保险……”接着办了相关手续。本来思想上还有些顾虑,但经过两个儿子、儿媳的劝说,打消了顾虑,第三天进手术室安起搏器。

我原以为安心脏起搏器是多复杂的手术,时间一定很长,心里总是不踏实。但是当给我穿上手术衣,带上手术帽,推进了手术室,几个医生忙上忙下,接着我被带上面罩,不一会儿就昏昏沉沉地失去了记忆。

后来睁开眼时,我仍躺在手术床上,但已被推进另一房间,周围没有一个人。正在纳闷,走进一个女护士,在床前说了几句英语,便把我推出去。这时老伴、儿子、儿媳、孙子们都来到身边,告诉我手术很顺利很成功,只用了20分钟。我很高兴,因为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住院观察的一周。没有单独病房住进了一个双人病房,室内放两张床,中间有布帘子遮挡。房间内有沙发、衣橱、卫生间等。床是可以自由升降的;床头有传呼的装置,一按电钮护士就来帮助。床可来回推动;床上还有案桌,患者可坐在床上进餐,舒适方便。

另一病床上是位老妇人,比我年龄还大,一周内只有一天下午来一个看望她的中年男子,其余时间全是老人一人,她的一切活动:解手、吃饭、洗澡等都是护士照管的,护理得周到、细致。这里的护士真比家人还温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病人的一日三餐全由院方供应;事先有饭谱,想吃啥自己随意选。开饭时间就送到床前;吃完后有专人收走洗刷。这里一切费用全免,尽是医院开支的。病人不用出一分钱。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完全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我因为吃不惯西餐,所有有时还得儿子、儿媳们送饭,有时还带着孙子、孙女来往送饭,给他们加忙了。

这次手术很顺利,成功的过程,使我体会到了加国社保制度和全民医保的极大优越性。平时看病都是在家庭医生那里提前预约进行的,所有的检查都是免费的,就是到专科医院检查,也是由家庭医生给预约好的,同样是免费的。就是服用一些药品,老人也只收处方费和少量药费。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起初是两周一复查;后来是四周一复查;接下来是三个月一复查;再后是半年一复查;现在是一年一复查。不仅是手术医院要复查,专科医生也同步检查,真是高度负责,生怕有意外情况发生。这给患者一个定心丸,完全信任手术的可靠性,各次复查都是安全稳定的,证明了手术的精湛、安全。

两次住院的经历,折射出不同的医疗制度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一个家庭的和谐在于子女对老人的孝顺;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于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医疗措施的健全,“少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理想才能实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