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重温《爱老如爱子》
2012-06-11 22:09:0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曹庆学)我的小弟所撰题为《爱老如爱子》的短篇,是前不久我返乡祭灵亡父探望病母时看到的,浸于丧考痛氛其时的我,读后备受震撼、千般感触似万箭穿心。今值我有生以来头一个没了父亲的父亲节之际,重读此文,心灵再次巨颤。

事业其实有成的么弟隽文谦词、淡淡描写,辄勾起我对照着历次省亲家境变化的巨细:父母垂垂渐老,爱子心切愈胜当年;寓所和各类家具用品,多是儿女孝敬置办的。早年俺家饱受蜗居之苦,直至走进商品房时代方得改善,姐弟们在不错的地角购得靓楼盘,让双亲搬进带暖气的居所。后来老人腿脚难爬三楼时,又换租带电梯的公寓,方便颐养天年。并时常轮流陪着海内外云游。

此文又忆起了另些琐事,亦映着爱老如子的细节:冬怕父母如厕马桶座凉,小弟先用绒布垫裹之;后有电热的座圈问世,立马“鸟枪换炮”,不时催问他们启动开关否,别心疼电费置之不用。父因消渴病而尿频,虑其起夜跑厕之劳,弟弄只大筒作便器放在榻旁,订做了垫板搁其上,爸只需下床坐溲即可。晚近干脆买了夜壶就小解于床,倒存桶内,翌晨一并处理,更少影响安眠。都说男孩子粗心,胞弟却是如此细腻备至,还每天携子与高堂共进晚餐,乐融如孩提时。

姐更是周到,每日几遍电话,下班先来探视再回自家。她特将盥盆的龙头换成伸缩式的,这样给爸妈洗头时扯出来冲水方便。姐夫常来为二老修整电脑,保证伊妹儿外联通畅。大弟凡休班就来看望,开车载着出外游玩,近在郊县远至江浙皖,颇叫老人开心悦目。有这等孝顺的手足在恩亲身边,让游子我心安之余却不理得,自觉形秽,为不能事奉而内疚汗颜,唯由衷地感激他们。

人皆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亲能待时又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内)能悉心报孝呢?诚然骨血亲情垂直下传似为天成,不太反向行之,就连圣经亦说:要孝敬父母;但“父母该为儿女积财”,总体上一代代的也就算持平了。倘若有幸养得好儿女能反哺上传的,那是莫大的福气,只惜有这杯份的鲜见,世人惟有认命“济”与不济。故在抚育下一代时,不必寄厚望将来能够获取同样的回报;得不着其实挺“正常”,得了反是“红包”、额外收获。古人云“孝于亲则子孝”,就将心比心、想想自个对上的所为,便可以心理平衡些个。

今有人如是说:照顾耄耋要像对待幼儿,看护期颐应如呵护婴儿,实乃另类的“返老还童”也。“爱老如爱子”是一个标竿,虽然高不可攀,但弗能因此就不竖立。这恰恰是郑燮赠语的深刻寓意。人子都要尽心尽力地爱老,在“倒孝”儿女的同时“正孝”父母,纵使抵不上爷娘待囝囡的九牛一毛,但会如渐近线那样接近坐标轴。这正是社会伦理与人生努力的正确方向。

**附文:《爱老如爱子》

在中国人眼中,好像有出息的多离家走得远,即古语所谓“大丈夫志在四方”,对应之下窝在本乡家里头的似乎成就不大。就没甚大本事,从读书工作到娶妻生子,一直都没离开过父母身边。从小接受爹娘的言传身教,做人行事的原则与分寸与他们如出一辙,所以每当同辈人摇头慨叹所谓“代沟”时,俺的内心却充满了幸福感。

当然,这也要归功于老人家思想上从不落伍,虽然早已相继迈入耄耋之年,还是挡不住地爱看书、看报、看电影,更喜欢周游四海,兄弟姐妹们每次回家也喜欢把外面发生的奇闻异事、包括手机段子讲给他们听,引来一片笑声。令人惊奇的是,来自台湾的白先勇先生是白崇禧将军之子、目前正在大陆致力于振兴昆曲,这样的“非主流”新闻他们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老人家一向独立,极少开口求人,即便是亲生儿子。随着身体的衰老和众多老亲戚、朋友的离去,对孩子的依恋也越来越明显。当你告之要去看望他们时,你会在路上接到好几个电话,问:走到哪了。远远地看到阳台上老人满头刺眼的白发,俺就赶紧边挥手边加快了步伐,等到爬完楼梯,老人家已经满面笑容地立在门口了。

离开的时候,俺一定谎称还要办点别的事,要从另一个方向离开,因为不忍心回头看到他们站在阳台上依依不舍的样子,心中只有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多回来看看,多回来看看,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

人到这个岁数,功名利禄早已是身外之物,唯念骨肉至真至情。虽经年鏖战官场,光宗耀祖的那一刻依然遥不可及,为此,俺深感惭愧。中华民族对男人的一贯要求是在外尽忠、居家尽孝,既然不是尽忠的料,那就在尽孝方面多下点功夫吧。

年前,一向身体还算勉强的老母亲,竟连做了两次大手术,俺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日夜惶恐于侧,害怕失去、害怕后悔,真正体会了孔子所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深刻寓意。联络医护、奉汤侍药、宽心排解、端屎倒尿,唯恐不周。

请来的保姆反倒难为情:“大哥,怎么好意思让你干我的活儿。”俺却回答说:“你错了,大妹妹,这千真万确是我的活儿。这要成了你的活儿,说明咱这个世道出问题了。”

老人家两次手术下来,一些简单的劳作已经不能胜任,钟点工终于换成了全天保姆。俺便在自家的对面租了一套带电梯的房子,方便日常照顾。

这些年,老爷子的记忆力也明显衰退,同一件事情可以问上几遍、十几遍,俺每次都是大声地回答,态度极其认真,仿佛总在回答他的第一次。有时候保姆在旁忍不住笑,而俺表面平静如常,内心却痛怛万分。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简直就是无所不知的圣人,每天不知要问父亲多少遍“问什么”,就是在这数不清的一问一答中,我们渐渐成长,父母亲慢慢衰老。

老人的听力下降得厉害,电视机的音量总开到最大。每次俺走近门口,先要屏息静听一会,期望听到熟悉的如同电影院般的雷鸣,一如在夜里害怕电话铃声的猝然响起,首先想到的不是伸手抓电话,而是慌张着向上天祷告。

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过数年知县,离任之际,当地乡绅照例要表示一番惜别之情,并请他留言为念。郑板桥想了一想,说:盼望你们“爱老如爱子”。闻者无不诧异。

其实,郑老先生只是豁出去揭示了一个既现实又很避讳的现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号称以孝治天下,尽管有什么“无违”、“色难”、什么“无后为大”云云,但多是些比较原则的要求,流传多年的“二十四孝”也仅仅是些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信很多人会理直气壮地认为他已经够孝敬了。谢谢这位敢于撕破面皮的郑老先生,简单一句“爱老如爱子”把一个“孝”真正具体化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普天下的儿子们把爱心、耐心和恭顺毫不吝啬地献给了孩子、朋友和上级领导,而对生养我们的父母,有的儿子却表现得很计较;有的儿子因为“忙”而忽略了父母;有的不“忙”也同样无视父母的存在。儿子们习惯于按事情的紧要程度安排日程,就看他把父母放到什么位次。

记得俄罗斯有一则民间故事,一个年轻人被林妖迷惑得神魂颠倒。林妖:“你希望我永远漂亮吗?”年轻人:“那当然。”林妖:“只要能吃了你妈妈的心,我就可以永远年轻漂亮。”年轻人立即跑回家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并挖出了她的心,双手捧着,一边飞跑一边想像着心爱女人高兴的样子。突然,树根绊了他一下,重重地摔倒在地,手里的心还握得紧紧的,只听得那颗心颤抖着说:我的孩子,你没摔坏吧?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俺还远未成人呢,可是已经泪流满面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