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之宫大英博物馆拾零
2012-07-25 14:17:5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大不列颠博物馆是访英的必到之处。因为流行着一说:来伦敦旅游,不到大英博物馆不成游。何况这个举世闻名、价值连城的宝殿还不收取门票,自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这馆实在是博大精深,甭说游程有限的来宾只能“挑肥拣瘦”浮光掠影,就是当地居民也无法穷目揽尽,只能以点带面。毕竟其藏品“汗牛充栋”、逾1300万件!而通常摆着的仅有400万件,周期不一轮流上架,尚有的始终深藏不露。即使另外两大世界顶级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和纽约的大都会所搜集的宝物加在一起,尚不及它常规展出的1/4呢,足以见这“大只佬”肚大能容的海量。鉴于过于庞大,瘦身行动先是将自然的部分划出,建成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把书籍部分割让,单列了大不列颠图书馆,“三家分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威名远扬。

我们去观瞻时共消费了半天时光,只等于在瀚洋中泛扁舟浅游、以蠡测海,算是初识了则个。这座已有250年历史的巨馆,落落大方于市中心,原是一座蒙塔古宫,后才改为博物馆。开张时的家底仅是英王乔治二世的太医汉斯爵士私藏的八万件骨董、标本等,后来乔治九世捐赠了很多图书,再往后英帝国又抢、购并举、广采鲸吞世界各地珍稀,历经了两个世纪的厚积填充才有今日的规模。

大殿的主门楼为典型古希腊神庙式,排立着巨粗高大的石柱擎着长石横梁,其上的三角屋檐下为一巨幅浮雕,满满当当镌着各种人物。伟岸排场,庄重威严,气宇轩昂。惟嫌不足的是前庭的广场,比起卢浮宫的来要显得短浅一些,缺少理应的那种城府很邃的纵深铺垫。我在排队也寻思着,如此大聚宝盆一直免费参观,真是国际玩笑却是一大幸事,在环宇馆林之中一枝独秀、不可思议。许是在彰显日不落大帝国的“不差钱”,抑或由于内容物多是“攫来品”,白白得来就该白白给人睇?无论如何,这一优待提起所有观众的胃口,人人谈笑开怀长驱径入,直坠进人文宝藏的汪洋中。

大英馆分为十个单元以飨观众,像古近东馆、西亚馆、埃及馆、希腊和罗马馆、东方馆、欧洲馆等。内容物包罗万象,巨细不一,大到两河文明的亚述国王宫之城门,亚历山大帝国雅典娜寺的一爿殿宇;小至古印度的彩色宝石戒指,华夏之邦东晋画家的丹青残迹,几乎无所不有,称得上是一部世界汗青的实物典录。只是它的“镇馆之宝”不恁突出,不似卢浮宫里的那么明确周知,所以入内浏览的首选目标与侧重不好掂量拿捏,只能依据各人的学识背景和偏爱喜好来定夺了。不过概括言之,它以埃及、希腊、罗马及东方馆的收藏最为驰名见长。

于是我就先着眼于那些最古的遗迹,窥视人之初时的文明进化到啥程度。直奔四大古文明发祥地的率先者西亚馆中,俺眼前豁然一亮,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域[即现今伊拉克境内]的土产,令人触目惊心:巨型的大理石雕刻物,像尼鲁姆王宫的宏大城门,蹲踞着的人面牛身、双胁生翼的公牛人,五米多高的国王与神祉的塑像等,个个工艺精湛、图美绝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还有苏美尔文明的古城乌尔所出的王陵陪葬品,如七弦竖琴、金银制器等,亦都精美灿烂,让人目瞪口呆。确实未曾料及发明了太阴历、星期制及小时60分进位等的新月沃地文明,竟然如此这般的昌盛超前。

关键还有这些罕世珍宝也首次证实了《旧约》的记载无误,而非后人以为的神话传说。因为同期的文物均发现于尼尼微的遗址,后者是亚述帝国的京城、屡被圣经提及;乌尔则是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先祖—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故乡,正是从响应神呼召离开本土迁徙到现今以色列地的这位族长身后,衍生出了当今的犹太、基督和伊斯兰三大宗教,一言蔽之“亚伯拉罕诸教”,其信徒总数占了全球人口的一半多。他的后裔大卫擅长弹奏竖琴,曾经常进宫用音乐为犹太国王疗治头疼病。哇,我在这凿凿青史的遗实面前,再次感受到了天下第一古卷的活生与了得。

接下来去古埃及馆。置身其内给人的第一感觉宛若闯进了木乃伊阵,大大小小各色的人工干尸多不胜数。本来有一件就足够珍贵的了,这厢却是可用“如林”来形容,据说比开罗博物馆里的数目还多。大英共搜集了七万多件各类埃及文物,是埃国以外收藏其古董最丰之处,有的展品的寿限几乎接近五千年,包括碑刻石器、壁龛雕像、蒲草纸画、金玉首饰等,也有大型的兽身人首像。在此转悠一圈差不多等于去了趟尼罗河三角洲,集中微缩观一斑而知了全豹。

引我注目的是那块久闻其名的碑碣–罗赛塔石[Rosetta Stone]。别看它貌不惊人,高不过一米多点,宽约70余厘米,系2200年的作品,但两面分别刻着的那些密麻象形文字与希腊字母,却是打开古埃及语秘室的金钥。它原是埃及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正因着对应的那些希腊文作借鉴帮助,使得考古学家们破解辨识出失传已逾千载的古老楔形字符的含义,从此举一反三运用到其它古埃及符号的破译,古史昭然若揭,因而成为了埃及考古的一个里程碑。

我不由联想起巴黎卢浮宫中的那块大名鼎鼎的碑碣–汉谟拉比[the Code Hammurabi],它镌就于3800年前的巴比伦,是世上现存最早的系统民事法典。除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法规外,也间接佐证支持了摩西五经中十诫及其民法真存的确实性。英法各拥的这俩著名碑铭,恰似姊妹篇遥相呼应,不约而同不言而喻着“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说话,从而分别当之无愧世界之最博物馆的“定海神针”。

再去放目的就轮到年代较近的地中海文明了。踱进这爿天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各类文艺遗作比比皆是:雅典卫城的主寺–帕特农神庙里的一组石雕刻,是典型的欧陆古典艺术精髓,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还有数不清的陶器、金玉器皿、粘土版文书等,以及历代古罗马皇帝的雕塑像。本人对于那尊“掷铁饼者”的汉白玉石雕情有独钟、最是欣赏,可能系因自个年轻时曾是国家三级铁饼标枪运动员,故忒熟悉热爱那伟男肌凸肉横蓄势待发的飒爽雄姿。这尊跟孔夫子几乎同龄的石刻杰作,技艺高超,刻画出了健壮人体的完美、力投竞技爆发的瞬间,堪称鬼斧神工,尽管原作早已遗失,但从这精美的复制品中仍能窥出母本的生命气息与鲜活魅力。惟因林林总总的此类雕塑在意大利等地旅游中俯拾皆是,所以有点似曾相识感、不觉得特别震撼。

最后涉猎的当然是咱老家的遗产了。早就风闻此处是流失海外的华夏文物最密集的地方,当年圆明园被掠夺的国宝也多藏于此。果不然在东方馆中好似回了娘家,上至新石器时期的玉斧、彩陶,商朝的青铜器;下至清末的青花官窑瓷、珐琅,以及各种书卷字画,金银玉器,琳琅满目,不胜暇接。说是总共不下两三万件,其中不乏孤本珍品,但大多数并没有拿出来示众,秘不示人。曾在两岸访过诸多博物馆的我,就不一一细述这些形象熟识的“家珍”了,尽管仍是大开了眼界。

瞧着大英馆中的这些个无价财帛,不止是咱们老中难免有些郁闷憋气,别的舶来文物宗主国的人想必亦很纠结,一定都少不了物归原主之念浮生。说难听的,这是英人环球性的攫取行径;道好听的,是越俎代庖帮弱国善存古物留痕,因它们也属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这事儿就看你咋样理解了,强盗逻辑也好,抢护文明遗产也罢,好歹落得在一个无战乱的稳境中妥存下来这些金不换之物,也就算是不孬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