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比与追
2012-08-08 18:44:3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纵观人的一生,一直陷在攀比与追求的怪圈中。以自个没的去比别人有的,像是搭上一条“贪图”动力的比追“贼船”,欲罢不能,云里雾里地一晃儿便驶到了生命的终点。

儿提时,若瞧着邻童有个新玩物,或穿了啥鲜的,稚心就会泛出羡恋,回家央求爹娘也给买,要跟人家一样。待长大成人了,这类攀比的内容就更广泛啦:学校单位、收入与车房、配偶身世相貌等。生育了后又比孩子孰男孰女、模样丑俊、入托的级别,读的私校公校,学积优胜,业余学艺等。再往后就比考大学、出国留洋之类。及至老来,比“剩余价值”、身体本钱,追求被重视、子女孝顺赡养,甚至归了西家人仍不忘比身后待遇、丧事规格等。

国人的这种心态,即使到了洋域也改变不着。俺在欧美旅居过多年,发现各地的侨胞多难免其俗:择地栖身时比较名校,买屋比较大小,购车讲究名气,穿戴比较品牌,甚至连外出旅游也成为比将的内容。本是逃离国内攀比风的,不期还是未脱其烦,仍然活得很累。而这么追比得逞后,并没有安定久享战果的快感。毕竟诸事皆有局限性,大都是在没到手、苦苦求索时最为诱人;一旦梦想成真,那股得意感亦不过尔尔,或反生出一缕空虚惆怅来。须臾再锁定新目标,开始又一程争竞比追,“厌旧喜新”。

就已众所周知的儿童玩具为例:现在小孩们可玩耍的东西海了去了,但他们“烧包”的反觉愈加bored[烦闷无聊],特别是圣殿节收到的众多礼物,有些甚至连包装都懒得打开,年复一年堆积在贮藏室里。相形卅年前我小的时候,哪怕是只粗糙的木手枪也珍惜地玩上一年半载不释手,哪会觉得过时厌倦。可见今人的“审美疲劳”周期很短暂,物不稀也难为贵,再好的东西多了便不值钱,不恁重视。

造成这些的并非是物质本身,而是人不满足的心驱使的结果。世间最难征服驾驭的正是人心,尤其是贪婪与骄傲的心。永无止境的欲壑,逼人身不由己比肩追风,无论已经功成名就身家百倍,总惦着还欠缺一点,定要补齐它,至于为此使什么样的手段、付啥样的牺牲,则是另外一回事。记得报载美国加州曾对100位百万富翁进行问卷调查:现有的存款是否够花、满意目前的生活状况吗?结果仅有一位回答Yes,其余的都认为不行。恰证明了古代富甲一方的所罗门王所说的: “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亦如华夏先贤所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的行为皆是由心而生发出来的。都晓得知足常乐,乐观者长寿;反之忧心忡忡,不得安生。人拥有的越多心事越多,越怕失去从而越加忧虑,一分财帛一分愁哇。那么怎样就能心满意足?它的门槛其实是挺低的:“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此乃堂堂《圣经》所立的阈值;古诗亦有“贪婪自心累,无欲一身轻”;可见温饱之余抑欲就成。人世间的美物忒多,无穷的贪欲会让人追赶的身心疲惫,就算赚得了全世界[何况根本不可能] 却赔上了性命,哪里值得?何苦将功名利禄尽揽囊中,那些获于自己正当劳动的当然可以心安理得受用之;贪而攫取的,则是迟早要还世间业债。向来“贪财是万恶之根”,连短短的十诫也明列了“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奴婢、牛驴等”这条。故要克制贪欲,别让它膨胀过度,损人损己,单单是“人比人,气死人”这一项就害己匪浅。

生活中就适当地把握着一个度,保持正常的理欲过活,适当的就是最好的。常言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名不可沽;“在世置得田万顷,倒头不过三步地”,利不可钓;“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青春不可恃,端的不错。清夜扪心,这些无休止的攀比与苛求,究竟对人生有多少积极意义与价值?回想我在长年临床诊治中所接手的一些大款、官员病例,亲睹了他们为追逐金钱和地位,壮志未酬身先衰,追悔莫及的景况。在那表面短暂风光背后,埋藏着多少难言之隐,背负着多少心理重担;在那少时虚荣面子底下,隐浸着多少无谓的艰辛与酸楚。这均是台前的歆羡者们所看不到的幕后一角。

依笔者的一管之见,人与人之间并非不能作比较,关键在于比什么、跟谁比;追什么、怎么追,这全然取决于各人的世界观。跟名利权广收的拥有“比上”,和跟淡泊知足丰收的心得“比下”,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心态与生活方式来。若真想比的话,最好是自我纵向:拿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切莫横向,以己所无去比他人所有,如此比追的误区就会少些。因为:

“比上不足”,人再富裕也觉得不够,像诗曰“经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每每心烦意乱,忿不顾身,朝朝暮暮去钻营,昧昧昏昏白了头。

“比下有余”,即使再穷也感觉不缺乏,如词赋“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及,等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往往就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穿几多来吃几多,欲寡精神爽,何须苛刻受奔波。人生事之八九不顺遂,全凭自家排解释怀,不论际遇恁地演化,以内心之不变应外界的百变,安然自立、坦荡从之。

制止贪欲的方法之一,就自立一道心障,拟定一己的“太虚乐极境”:布衣蔬饭,即是锦衣玉食;茅屋竹篱,便是蓬莱阆苑;糟糠之妻,就是天女下凡,日子就会过得快活,心界即能超凡脱俗。这决非是“阿Q 精神”、自我安慰。说实在话,就今朝咱所处的加国大环境而言,让人“贫”能贫到哪儿去?无非房子小点、车子旧点、头衔低点、旅行少点呗,即使是刚登陆的技术新移民也极少家徒四壁、一穷二白的。真正的难民来此,政府也施救济,再经过个人日后的努力将来都能过的不孬,甚至还能当上总督哩。

或许有的看官会生质疑:倘若人类都满足现状而不比追,科技岂不停滞不前了?俺就援引80多年前京城怪才老宣的一段话为解:“文明的真正进步,是人类减少杀机。人若能安贫乐道,不但可以使他自己不存妄想,也可以使他不肯破坏别人的安宁。人己相安,就是人类的极大幸福,也就是人类进步的真凭实据。你若以为欧美社会那种竞争情形是人类的真正进步,就如同见着一群强盗互相厮杀,而生羡慕之心”。由此可见,社会的正常进化不关乎人的知足心,知足常足安于现状,不但利己同样利人,尤其是在如今人口爆炸的地球村现状,有助于“扶贫”:让饥寒交迫者摆脱困境,减少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均造福于后代。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就不攀,无欲则刚。凡事适可而止,就像清人李密庵《半半歌》的观点:“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就连外国,3000年前的《箴言》早就英雄先见略同:神呵,我求你两件事,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恐怕我饱足不认你,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有辱你名。显见古今中外一理:不穷不富的境界最好,便省了比追的“最后的疯狂”。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