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共婵娟
2012-09-28 11:55:5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从来秋高气爽,少云遮雾盖,疏星晓月,最是赏夜光的佳时。此际不冷不热,万物秋实,五谷丰登,整个春播夏种忙乎的人们,既喜庆收成所获,又望冰镜欣慰农闲团圆,中秋节遂应运而生。这一点与北美的感恩节有些近似,时间上亦差不多,可见谢天谢地、感恩上帝,东西方英雄所见略同。只不过前者的设立要比后者早上了1300年。

中秋节始于唐初,盛于宋代,明朝晋升为仅次于旧历新年的华夏第二大节。是日逢阴历的八月半,文士墨客对酒当歌吟诗,布衣荆裙吃月饼蔬果,雅俗共赏同乐,故又称八月节。而不论是分享制成满月状的小甜饼,还是仰望玉盘企盼阖家欢聚,皆源自于后羿之妻嫦娥吃了王母娘娘的仙药而升天奔月的美丽传说,给人间的平淡生活添了一些神往遐思。

记得我小时吃的月饼很简单,只有两种类型:白酥滑皮的与黄质齿轮边的,均是甜馅儿,枣泥或豆沙。后来商品经济兴盛,南方月饼大举北上,陡增了咸馅儿的,肉丝或蛋黄,颠覆了由来的口味,俺吃不大惯,依旧择传统的消受。纵使后来移居加拿大,也发现唐人街店家在节后降价贱卖剩余月饼,皆是那种带蛋黄的,可见并非俺们舌尖挑剔。不过可能还有今人怕了胆固醇的缘故吧。

在海外过中秋节,气氛很不浓厚,除却华人商家借机大做生意以外,基本没啥动静。这还是指着生活在国人较多的地界来说,倘若在小城镇,就更寂寞无声,不知觉地略过去了是常事。记着当年我旅居德、英时,除非家书的提醒“每逢佳节倍思亲”,真的没异像想到这月亮节。而且外国的空气较为新鲜,致使每月中旬的玉兔皆很圆润丰满,就不觉得八月份的那个特别皎洁明亮。更随着出洋的岁月流逝,久之失去了遗传的环绕,自然淡化了这节气的概念,偶在瞅见中国超市里摆出了摞摞的月饼盒时,方琢磨快近中秋节了吧。回家翻翻中文日历,始晓得今个的节日是在阳历的哪一天,好往回打越洋电话。

在咱们华人聚居的大多地区,中秋节倒是稍有些氛围气息,尤在华埠一带。近年来西人大超市也跟进做起节日宣传来,广告单专辟出中国食品页,连汉字都印着,旨在促销商品。这不光吸引华裔顾客,亦让洋人出于好奇而试着尝鲜。我来加国已逾15载,动态观察得出这些潮流的细微变化,中式食品的影响渐渐增强,自连带着映出了炎黄文明的世界扩展趋势。

加拿大是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国家,也是由多族裔移民组成的合众国。目前华人的比例占了全国人口的5%,在大多地区局部更高,占到10%。不由得主流社会不注重这舶来文化在本埠的承传。惜外来户毕竟移植扎根在异土之上,头一代勉强维持本色还成,可是到了第二、三代就稀薄无几,终被当地文明所同化了。然而形式终归还是保留着的,只缘始终不断的有淘金者一批批的抵埠,携来原俗注入着新的活力,“前赴后继”地在他乡薪火续传这习俗。

因此生活在多伦多的人们,会不时地见到什么希腊节、中国新年、意大利节、非洲月、加勒比节等等世界各地的节日庆祝活动。尽管大家早已入籍成了枫叶国民,但各族裔仍然可以自由过自个的节气、心系祖居国。当外邦人们遇这些异族的风土人情时,或来凑凑热闹、驻足旁观“打酱油”,或莞尔一笑忙自己的去了,各级政府官员则不失时机发个贺信表示重视。起初族人们觉得挺受用的,日后常了晓得此乃逢场作戏,也就坦然待之不以为然了。

近些年的中秋节,举头望明月间,深感远隔重洋大家庭亟难团圆的事理,就连在水一方的自个小家亦都弗能常聚齐,从而淡然认同“哪里的黄土不养人”,人都是暂寄旅居在世的,无论于何处。此乃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理,自古难全。若是羡慕永恒,惟将来在天家。想开了之后,游子便泰然处之了许多。

而且晚近每回回去省亲,发觉故园已非心目中的那个故园了,有点具其壳无其核、有其表无其里,徒有虚名。不是因其外表和经济基础的巨变而难辨识,而是由于人心和上层建筑的蝉蜕而毋敢相认,俺隐隐心痛。惟剩下骨肉血缘、手足亲情依旧,叫人依依牵挂、留恋不舍。

所以现如今的中秋之夜,我也就是不忘打个长话问安。严父逝后慈母尚好,凄然孑然;老姐仍在忙节的那些必要打点,亲友的礼尚总在此时最是上紧,亦替高堂完成点人情往来;“口哨王”大弟赶着赴邀演出;公务员小弟则在家只陪老母,推避任何应酬。礼仪之邦的某些俗套亦不啻另类精神负担,身在江湖不随不行。俺幸亏出国了,算是跳出了这一窠臼,原先最烦的即是这类违心的藉机润滑关系网的劳什子。现在海外渡中秋,反觉得节过得清纯简洁,返璞归真到了它的原本境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