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北美考医校之路
2012-10-16 18:00:3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在中国考医学院:是高中生经高考一锤子定音的,但尖子生多会选清华、北大等为第一志愿,不太把医科作为首选。可在北美,必须是本科毕业生的优秀者才能考医学院,而且还要早至高中就启动热身预备;医科系大多数学子的终极目标。这些年间瞧着小女走过的这段流程,我作为旁观者清,就整理归纳一番这道冗长的工序,仅供正在有志于学医的后生及其家长们作个小小的参考。

尽早确立目标 包括大人小孩在内,首先定意究竟是否学医,适不适于这个专业。别仅是盯着职业的名利双收、易找工作而且稳定等,便盲目地若鹜趋之。尤其是华人家庭,对当医生情有独钟,虎妈熊爸又惯于替子做主。但若儿女对这行当兴趣缺缺,天资志向不在此,就勿勉强行事。硬掰扭曲了其心志,逼迫他们强习本不热爱的学科,会造成孩子一生的身心痛苦。毕竟人最幸福的事之一,是从事自己爱好的工作,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才能成龙成凤。

其次要认清医业的辛苦,风险与危责远超乎想象,绝非穿得白白净净的大褂所映得那么简洁。俺在国内是省级医院的大夫,深谙个中隐情,才作如此说。甭提国内如今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师亟难当了;纵使在国外,无影灯下的活计也体魄俱疲、劳动强度巨大,一旦委身就差不多失去了个人家庭生活。定居海外多年的俺耳濡目染,知之不少。记得那年在西奈山医院分娩我家老二的时候,接生的主治医师头发几都全白了,仍在夤夜值班,一台接着一台地连轴转。身为妇产科大夫的内子就曾感叹:若在大陆熬到这把年资的名医是不值夜班的,就算上也仅是听班、并非诸事躬亲忙乎在产床前。可见这碗饭在异域亦不好端,况且也不是恁容易找到合适的职位。

无奈小囡矢志走这“岐黄之道”,只好任由之。遗憾的是她没因有医学爷娘的指点就走捷径切入,仍是费了些周章才上正道的。我们早就提醒她直奔主题,择学制短、与医相关的本科读。她一直应着,也去了医院等单位做义工,浅尝该行的滋味,积累将来申请时的履历。不料临门一脚却射偏了,坚意改报工科,理由仅是不想随大流都念生物学!理工底子照样考医,学识背景广泛,更愿意收。俺则不以为然:课业不搭界、还有心不在焉之虞,少被看好。

苦劝无果,就不想挡其“鸿鹄之志”,若将来无成会落下终生埋怨,我们成了“历史的罪人”。她去念了滑大的系统工程设计,学了俩学期便转意“吃回头草”,折腾到多大改读生命科学,回到了原点,白耽误一年!孬好最后应届及第医科,犹未迟得多。

高中成绩优秀 决意了这大方向后,下个目标即是力争高中期间的成绩优异,特别是末尾两年的课程,否则难进理想的大学与专业。通常平均分数要在90以上才有可能考取热门的科系。而本科最好是选跟医学沾边的课目,比如医学科学(Medical Science),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生命科学(Life Science)等,或者至少要涵盖医校所规必修的某些学科与人文课程,避免像小女逆反心理所走的弯路。这既在报考时显明自己的一贯初衷、确实“蓄谋已久”有备而来、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又节省未来正式习医时的气力,借力于温故易知新,一举两得。

俺女的高中成绩均分96,所以才令她有那点儿恃才傲物,以为填报加国的哪个志愿都不会脱靶,哪怕是女孩子家多不敢碰的理工科,就“反潮流”一下。岂不知抉择前途这事儿不是赌气给他人瞧的,忒幼稚了,兴趣不在怎能旷日持久。结果半路切换跑道,重回起跑线,但就需要补学新校要求的几门必修课,还弗能耽误正常科目的学程,自然付出了双倍的努力。为所犯的失误付出了代价,有苦道不出。真是何必当初?

本科学分前茅 大学寒窗苦读中,要确保分数始终居上,平均总成绩GPA不能低于3.8。这并非是一件易事。原因是加拿大入高校时没有全国统一考试,仅仅是凭着高中的成绩累计而定夺取舍。由于各个中学和老师的打分松紧度不一致,水分难免存在,录取时未免鱼龙混杂。不过迈进校去以后,几番考试测验下来,滥竽便现了原形不能充数了,逐步被涮出局,非但圆不了医梦,连本科都可能肄业。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真才实料者则一路前行,所有大考小试都莫掉以轻心,力争上游,方可保证学绩全优。俺小嫚尚好,转来换去的拼命赶课,毕业时平均分为3.94,够了考医资格的杠儿。

MCAT得分高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一个“医学院入门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这项综合测验的得分,少说得32分以上才有入围希望,各校对于其内两项的分数要求亦标准各异。并要依据报考群体的相对比,实际上会高出底线不少,以至于连35分尚嫌不足。MCAT成绩加、美共认,像托福一样。考的不如意者可以再考,直至博得自己满意的分儿拿去投名。女儿是在大三时赴考的,得了37/R,算个中游吧,故不打算再遭二茬罪另考了,就以此申请,最后还中了。

软性指标过硬。除了上述这些无弹性的硬条件外,尚需一些软指标作重要参考:有足够时间的实验室研究、义工服务等经历,社会兼职和业余爱好,曾获的荣誉与奖励,三位以上的医生与教授推荐,撰写为何要从医的千字文,等等。旨在排除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重视上乘的综合素质。如此仍能挺过的,方有机会获得面试,面对面地被验察谈吐应对反应,脑筋能否急转弯,最后仅两三成的概率胜出。这还是不计校方钦点时所暗筹的生源族群平衡之操盘,毕竟加国华裔报考者忒众,且多出类拔萃,主流社会总不能让黄面孔把这行业全包了吧。

华人在软性方面不占优势,外来户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人脉,全凭孤军奋战,第一、二代皆然,比本埠白人付出更多艰辛。做义工与社会活动等尚好说些,可本科生找个实验研究活儿颇难,以多大生命学科为例,大约只有5%的人能如愿以偿,且不论干得好坏,而后者又决定了指导者会出具荐信与否、及其内容份量。没得这一先决条件,纵使GPA和MCAT分儿再高,亦难逾医校门槛。俺庆幸女儿自行觅到了多大附院的医研项目,连续两年暑期和课余干着,还带奖金,试验结果亦不错。也不再发愁荐信事宜,这一桩原是俺俩最为担心的。

大撒网广投考。加国医校数量有限,总共才17所,医学会又严控招生量,大多数学府每届只收百余人,少的竟50个。且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殊少录取外省人,有也是点缀。唯安省例外,多大和皇后大学不设限,面向全国,这似对本省的不公平:人口占了全加一半多,可报的院校仅三五间,尚要跟更广众强强竞争,雪上加霜。为了增加命中率,申请应多多益善;不放弃任何面试机会,无所谓校的名气,出来皆是医生。一旦考入没有毕不了业的,“严进宽出”。由于录取率低至3-8%,落榜之思想准备要充分,一举成功是幸运;名落孙山勿自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外有人。重整旗鼓来年再冲刺,屡败屡战者众,杵磨成针直致胜。

综上所述,在北美考医不啻为雄关漫道、过隘斩将的长征。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拿俺所在的小教会圈子来说,两年间便有五位毕业当年或次年考取了不同的医学院,纵然都是说中国新移民子弟入此行的比例更低些。所以毋庸听信鬼佬通常所嘘乎的考医难哉之风闻就畏葸裹足不前。就只管顺着儿女兴致、悉心埋头苦干,目标明确地多方预备,“华二代”的悬壶济世、与洋郎中比肩,还是大有希望的。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