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时话“鬼节”
2012-10-31 10:34:5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中国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是日扫墓祭祀,放冥灯等庆祝。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破除,改革开放后稍复燃,式微,偶见在路边烧纸或衣的。欧美的鬼节在十月三十一,不少人家的花园门庭粉饰成坟茔墓地,牛鬼蛇神纷纷出笼、骷髅死鬼挂墙上树,倒是大张旗鼓喜庆。可见中外鬼节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洋鬼节还赋有着蛮神气的名字“万圣节”,圣与魔原本是反背的,何以这般称呼之?很叫新移民们纳闷“名不符实”。但在异域呆久了,追宗溯源,就知道了这民俗原来跟宗教的交锋有关系。

洋鬼节的创立是英人先祖的理念,他们认为10月末是秋终冬始之日,恶鬼与阴魂此时会遁入阳间,游荡伤人,为防止它们不上身,世人就得以毒攻毒,穿戴上丑陋可憎的衣裳面具,扮成游魂野鬼来迷惑魑魅魍魉,使之错觉系为同类而不加骚扰;抑或被吓走,“鬼怕恶人”嘛。

后来天主教传入了英伦与爱尔兰,为力纠这异端蛊惑之偏,就把教徒们每年11月1日为故去的圣徒亡灵诵经之习惯,提前一日挪来抵挡这邪俗,换称为“万圣节”,旨在以正压邪、祛除恶习。正像圣诞节并非耶稣生日、而是教会择之取代原先拜偶像的太阳节。在这一天教徒缅怀故去的圣徒与亲人的仪式,读经祷告等。

万圣节的美称即由此而来,遗憾的是世俗的力道甚劲,尽管在全世界的前英国殖民地范围里的国家均把鬼节冠以这一雅号,却始终难除其原先的根基,遂出现了表里矛盾的怪现象。当然近些年来,这个节日的商业意义早已远远大于了实际含意,成了广做生意的良机,特别是销售服饰道具和南瓜、糖果等行业的,借机大赚其钱。并且节期里的怪异扮相也从僵尸、精灵、巫婆、死鬼等传统模样,添加了当代名影星、政客、蜘蛛侠等新形象,成了取乐搞笑的机会,借此缓冲一番越来越艰辛的谋生困苦。

当然此刻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啦,一般午后在各个校园里就有了化妆游行,学生们早晨上学时就备好了道具;夜晚更是达到高潮:穿着奇装异服,“涂脂抹粉”,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高叫喊着“Trick or Treat”,一晚上巡游下来战果累累,丰富的收获够孩子细水长流享受几个月的了,因为平素里家长决不会给买这多糖块的。不少华人来到北美,也不由自主地瞄着葫芦画瓢,逢场作戏过起这节;就连中国大陆,近来也开始引进此洋节品种,似乎有点怪怪的。

然而,也鉴于前述的宗教原因,不少洋人并不过这节,大都是那些虔诚的新教教徒或者其它宗教的信者,再加上没信仰的。就以我现在栖身的街区为例,欧裔住民居多,俺每天傍晚散步时留意了一下,半数以上的门户并没有任何的古怪装饰,可见不盛过此节者众。也倒不全是信教的缘由了,假如我是无神论者,也是不会喜欢蜘蛛网、残墓碑、猴精八怪的,好端端的靓宅弄成了魔窟,给人以不佳的感官刺激。人类天性是总是向善、追求美圣的,丑事避犹不及,何以引之入室?

俺家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刚留美之际,就受所在教会的影响入乡不随俗。大人当然没问题了,可是自制能力弱的孩子们不好办。于是教堂总会在这晚组织些活动,聚集小朋友们来做别的,久之渐渐习惯了。移民加拿大后,本地的教规亦然,这时女儿已长成,对于这码事不放在心上;儿子尚小,难克服花花糖果和搞怪的诱惑,每每死缠硬纠地要求,妈妈便带他出去附近转转,要些糖果,或允与邻童结伴出行,弄个噱头开心,仅此而已。

据儿子回来说,出去要糖的小孩子都乖巧精明,并不盲目贸然家家户户造访,乃是逮着外面装饰了门庭的那些住宅上步,避免吃“闭门羹”。不“装神弄鬼”的家门自然不会准备糖果的,去了也白搭。所以只拣那些庆祝者的门庭上前,保准有所斩获。有的人家干脆就把筐篮子摆在楼梯口,里面盛着糖果点心等,来者连门都不用敲,径直自取就行,真是有趣,主人也省了一遍遍的开门寒暄送递了。我们家不弄这些,听老侨的建议熄了面临街道的户灯,在后厢房里活动。既没外装饰内里又黝黑,讨糖者自然就越门而过不相扰,我们清静无烦。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社会世风日下,啥样的人都有,过万圣节时不得不多加小心。移居经年偶见有报道,坏人于糖果中掺加了小刀片、毒物啥的,危害孩童。记得我留美时还听说一件事:鬼节夜里一个日本小留学生化妆外出要糖果,进入一家阔宅,美国人大都合法拥枪的,主人兀见陌生人闯入,大叫“freeze”,可怜才来不久的小留学生仅晓得“stop”[停下],不知所云的他继续“张牙舞爪”地逼近,后竟被屋主开枪轰毙。这事当时闹得挺大,日本侨民很不满。但最后还是判家主对擅闯家中的不速之客有权自卫而告终,这真是乐极生悲,节日搞怪竟不幸做了冤鬼。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