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器的鉴赏与收藏
2013-01-24 12:19:5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潘春芳)宜兴紫砂陶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丰富的肌理色泽、千变万化的造型、手法多样的装饰及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使人们获得了材质美、形式美、技巧美等全方位的美感享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人们欣赏趣味的反朴归真,紫砂陶艺早已不再是明清时期王公大臣及文人雅士赏玩的专利品了,正愈来愈引起社会上各阶层民众的注视。特别是茶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国内紫砂茶具的市场前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紫砂内外一般不挂釉,经高温烧结后,尚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产品以茶壶为主,包括瓶、鼎、壶、盆、文房雅玩、雕塑陈设品等。

紫砂器的起源和发展

宜兴紫砂起源于北宋中期,宋元时期是初创期。这个时期的器物为早期砂器,用来盛水或煮水。经宋元明初近五百余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飲茶风尚的演变,开始流行制作散茶,用茶壶泡茶,至明朝中叶,用紫砂壶泡茶渐成风气。宋元两代早期砂器的创制和发展,为明清紫砂器繁荣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是宜兴紫砂史上百品竞新的繁荣时期,其重要标志有下列几奌:

首先,专业紫砂艺人名工辈出: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有明代的金沙寺僧和供春,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之后有被誉为壶家“三大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以及项圣思。清代更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等高手达数十人之多。

其次,至明代中期紫砂器的制作己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从原料的加工处理,成型、烧成都有别于宜兴其它日用陶器的制造工艺。并创造了一套紫砂成型专用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明清两代紫砂器造型变化丰富、装饰手法多样,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清时期,宜兴紫砂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期,其壶艺风格、壶作者的名款均有其不同的特点:

早期自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明正德至万历年),紫砂壶的造型较多地吸收了铜锡器皿造型和明式傢具的造型要素,以筋纹器居多,其造型气度浑厚,比例协调,不附加装饰,镌刻于壶底的制作者的签名是早期的落款形式。

中期自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明末至清前期),紫砂陶艺进入巅峰期,名家辈出,品种繁多,塑器壶形日新月异,不仅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还运销海外,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中期紫砂陶艺的装饰有浮雕、印贴、簇花、镂空、泥绘、彩釉、炉钧等手法,特别是泥绘及炉钧有着极高的成就。清初后,壶作者的名款常以印章形式留于壶底及壶盖内。

晚期自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清中至清末),紫砂壶艺由于文人雅士的积极提倡与参与,造型和装饰风格有了新的变化。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设计了数十种造型简洁、雅而不俗的几何形壶形,请紫砂名工制作,再由文人镌刻精心撰写的铭文,以借物寄情抒发文人学士的崇尚和爱好,给紫砂壶艺注入了新的艺术原素,使紫砂壶成为集诗词书画镌刻与壶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类茗壶的壶底部、壶盖内、壶身处常常会畄下定制者、制作者、及刻画装饰者的名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是宜兴紫砂行业兴旺的年代,蜀山及周围地区有十余条龙窑在烧造紫砂,产品广销海内外。1918年在蜀山开办了“江苏省立陶业工厂”,成立于1915年的“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也于1918年由宜兴县城迁至蜀山。紫砂陶艺作品先后在莱比锡博览会、芝加哥博览会、巴拿马赛会、西湖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会上得奖,为中国陶艺争得了极高的荣誉。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对传统工艺采取保护发展的政策,省政府任命了在紫砂业界有技术特长和突出贡献的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名艺人为技术辅导,以加强对青年艺徒的培训。并选送优秀青年去高等院校深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紫砂陶艺进入了当代高峰期,优秀的紫砂陶艺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获奖,新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陶艺师茁壮成长,其中有六十多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他们的作品构思新颖、制作精湛,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把紫砂陶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得天独厚泥中泥

紫砂泥料主要有紫泥、朱泥及本山录泥三种,以紫泥为主,均蕴藏在当地岩石层复盖下的陶泥矿内,被称为“泥中泥”。这三种泥料既可单独使用,又可合理配比,烧成后可形成暗肝、天青、梨皮、朱砂、葵黄等色泽。紫砂泥为石英、高岺土、赤铁矿、云母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物原料,经1100-1170度(摄氏)烧成后,生成了残留石英、莫来石、赤铁矿等双重气孔结构物相。正是紫砂陶胎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壶具有保持茶味茶香茶色,不易变质的宜茶性能,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各方面得到完美的享受。另外由于紫砂陶胎内含铝量高,玻璃相少,有一定的气孔率,足以克服冷热急变所产生的应力,因此紫砂壶经久耐用,且愈用愈光润。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於砂,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別开生面的制作工艺

由于紫砂泥特殊的鳞片状分子结构,形成了紫砂陶独特的成型工艺—泥片镶接成型法。这是全世界陶瓷成型工艺中绝无仅有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容纳各种设计想象力,是自明朝中叶就已完成的一套全手工技艺。艺人们借助一些简便的由竹木等材料制作的小工具,凭借高超的手工技巧,可以将紫砂泥任意的加工成各种造型样式,使独创的艺术构思与精緻的加工工艺得到最完美的统一。泥片镶接成型法主要由制作圆器的“拍身筒成型法”及制作方器的“镶身筒成型法”两种,但不论制作何种类型的造型样式,在成型时首先将泥块敲打成一定厚薄的均匀的泥片,裁切成所需的规格及形状,然后再一点一点逐步拍打拼镶,组合成一件完整的器皿。紫砂泥片镶接成型技艺性很强,有些艺人独创的工艺手法更是旁人难以重现,这就是紫砂工艺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珍罕性,这种珍罕性也是引起人们对紫砂陶艺关注和爱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变万化的造型

紫砂陶艺独特的手工工艺,给紫砂艺人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使紫砂陶造型千变万化,素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誊。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紫砂陶艺造型,按其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纹器四类。

圆器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紫砂圆器骨肉亭匀,比例匀称、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紫砂史上不乏制作圆器的高手,如时大彬、邵大亨、黄玉麟等。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鼓壶丶“圆珠壶”均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圆器形制。现代紫砂艺人顾景舟(1915-1996)制作的圆器作品如“掇壶”“汉云壶”等均是知名的作品。

方器主要由长短不等的直线构成,如四方、六方、八万等,方器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的感受。时大彬的僧帽壶是一件六方体的造型,造型来源于西藏的金属水瓶,此壶用调砂紫泥制成,结构严谨,形体富有节奏感,制作精细,六方的口盖任意调向均能准缝合一,体现了紫砂方器的造型特点及制作水平。现代紫砂著名艺人王寅春(1897-1977)是制作方器的高手,他制作的“六方铜锤壶”、“亚明方壶”规矩端正、线面挺括,口盖严密。

塑器是指那些肖形状物的器皿及带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其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巧形就是造型构思奇巧,既肖形又不落入自然义俗套,整体处理达到视觉上美观与触觉上舒适,功能合理,理趣兼顾。巧色即是巧妙的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性。巧工即是艺人们运用高超的雕镂揑塑技巧来塑造作品,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树瘿壶”是最古老的紫砂塑器造型,据记载是明代供春所创。供春原是明代正德年间四川参政,学宪吴颐山的家童,供春伴随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闲暇时向茶道高手–寺中老和尚学习制壶技艺。他自淘陶土,仿照寺中千年古银杏树上的瘿节,揑筑为胎制成了“树瘿壶”。此壶造型苍古,有天然妙成之趣,周身七凹八凸,指螺纹隐现,把内壶身处有篆书“供春”二字,前人称颂“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自清初开始,紫砂塑器大量出现,其杰出代表是陈鸣远,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大师,以技艺精湛富创造精神而著名。其作品南京博物院藏“南瓜壶”构思奇巧,极自然可爱。另一件南博藏品“竹筍水盂”也是陈鸣远的杰作,做工色泽均微妙微俏,可以说是一件超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现代紫砂著名艺人裴石民(1892-1979)、朱可心(1903-1986)、蒋蓉(1919-2008)均是紫砂塑器大师,象朱可心的“云龙壶”“圆松竹梅壶”“万寿壶”,裴石民的“五蝠蟠挑壶”文房清供“毛蟹、春蚕”,蒋蓉的“荷花壶”“荸荠壶”等都是构思奇巧、形态生动逼真的著名作品。

筋纹器是来源于古代青铜器及自然界中的花朵瓜果的原生态形象,将其作规范化处理,其特点是制作精巧规矩,口盖准缝严密,纹理通顺流畅.王寅春是制作筋纹器的高手,早在1930年代他在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明清紫砂名器时就显示了高超技艺,他借助由德国技师制作的金属质地的口盖样板,可使所制作品的口盖精确度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加拿大乐得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藏品,王寅春制”高菱花壶”全身由六片菱花花瓣组成,筋纹上下贯通,流畅自如,六瓣形的口盖任意调动方向均互相吻合无丝毫松动,这是件非常完美的紫砂艺术珍品.

紫砂陶艺的鉴赏与收藏

对于初涉茶道的人,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样的壶才是好壶,以便能在林林总总壶的海洋中寻觅到几件上乘的紫砂壶。根据我以前在紫砂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数十年的研究心得,总结了选壶赏壶的“六看”法,经海内外朋友的实践,均认为是简洁有效的方法。

一看形,即壶之造型,当你在远距离观察紫砂壶时,往往是那些造型独具特色,形体线条协调,比例恰当,灵动着一股神韵的茶壶首先抢入你的眼中,细察之下,你会发现不论是几何形还是自然形的造型,其形象一定是新颖脱俗,壶之构成诸元素如口盖嘴把底足钮,线条组合刚柔相济,气韵贯通,耐人寻味。

二看泥,即壶之胎质。紫砂泥因其矿脉不同,选矿加工等方法的差别,有着精粗优劣之分,优质的紫砂泥可塑性好,色泽温润,不艳不俗,古雅淳朴,胞浆内含,俗称有“水色”,这样胎质的茶壶使用得法,很快就能养出珠玉之光泽。而粗劣之紫砂泥虽然外观差异并不很大,可花上数倍时间的养护仍不会发出黯然之光。

三看火,即烧成之温度气氛,陶瓷被称为火的艺术,一件做得再好的陶瓷,必须在适当的温度及气氛中烧成才能成功。《阳羡名陶录》称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紫砂泥必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土中的铁,锰等元素才能发出朴雅的色泽,受火均匀,色泽统一方为上品。

四看工,即制作工艺,工艺的优劣是决定品位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造型由于制作工艺水平的差异,其艺术经济价位可有天壤之别。一件制作精良的茶壶要求形体端正,口盖准缝严密,线角清晰,光泽柔和调匀,轻重厚薄适当。

五看纹,即壶上之纹饰,紫砂壶上之装饰手法多样,其中特别是文人参与在壶体上题诗作文,铃印作画,抒发情怀。选择有铭文之壶,先看内容,壶形、壶名、壶铭是否为一整体,再察看书法及刀工,如属牵强附会之文且刻工粗陋倒不如选择无纹饰者为佳。

六看用,即壶之适用功能,包括容量大小是否合适,试试壶嘴出水止水是否利索,壶把端提是否省力。紫砂茶壶历数百年而不断发展,主要是它的宜茶特性及优良的实用功能。有老茶客云用名家所制茗壶泡茶使用时快感油然而生,快感可引发美感,这是适用与美感最高境界上的融合。

紫砂陶艺几百年来曾出现不少名家。名家的作品成为好古者及壶迷们追逐的目标,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时大彬的一件作品就值一中等家庭的全部财产。历年来紫砂陶艺高回报率的投资也成为收藏界的热门品种。笔者手头有一份原始资料,上世纪七十年代朱可心、顾景舟等七大艺人的作品价格为每件30元,到九十年代顾景舟等人的作品价格一件就超过了10万元。因此自明清以来历代均有仿制名家壶的膺品出现,真假难辨,使不少爱壶玩壶的人常常头痛。紫砂陶艺与书画艺术一样,鉴定真伪要依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一般可从几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判断。

1. 泥料胎土:色相,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2. 造型风格: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的比例,嘴,把,钮的配制存在着差异,尽管有时此差异很微妙。

3. 工艺手法:正如每个人的签名笔迹不一样,紫砂陶人的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例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轮廓的方圆锐钝等细微处的差别。

4. 气质神韵:这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大凡名家之作,由于独具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窑温气氛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或者说跃动着一股灵气。当然此气质神韵即是前面所提的泥料胎土,造型风格及工艺手法的集中体现。

5. 印章款式:作假者最方便的就是刻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款式,特别是利用现代科技来造假,更是鱼目混珠不易辨别。因此尽管印章款式是判断真假的一个因素,但唯印章去论真伪就失之偏颇了。

收藏紫砂壶与收藏其它古董文物不同,因为紫砂壶必需经常用來泡茶才能使其色泽更温润,只有常常用茶汤来浸润才能将紫砂壶独有的潜质显现出来,主人的细心呵护日加涤拭,茶壶就会焕发珠玉黯然之光,彷彿注入了灵气,这就是所谓“养壶”。已故上海著名书画家唐云先生是紫砂壶迷,他收藏三十余件紫砂壶,其中“曼生壶”有八件,他自号画室为“八壶精舍”。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得知江苏书画家亚明新得了一件曼生壶,不顾已是花甲之年,曾连续三次从上诲到南京去看这件曼生壶,亚明被他的痴迷劲感动,只好将此壶赠与唐云先生,这件事成为紫砂收藏界的美谈。在唐云先生日常生活中,饮茶品茗是不可或缺的,他的茶几上常常放置三五件大小不同的曼生壶,经常用茶汤来浸润养护,细心揩试抚摸,因此他收藏的曼生壶件件胞浆毕现,光润无比。

2013年1月20日改定于多仑多
作者系:中国紫砂文化资深学者
中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第69版配图:
图1184请配在:王寅春制高菱花壶    这是加拿大乐得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日本著名收藏家征集到的藏品,现已被权威专家评定为非常完美的紫砂艺术珍品,这王寅春的精品代表作之一。
图142说明:王寅春制段泥梅花诗词纹筒壶,即将于2013年2月2日由加拿大乐得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Lot 393.

第68版配图:许成权制”梅花鼎”
潘春芳制”石城南瓜茶具”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