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绝不相同的南洋华侨
2013-01-26 10:34:2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父亲在清末民初的年代孑然一身由中国大陆远走越南,寻理想,创天地。他一直抱着衣锦还乡的念头,至死不渝。

先父在人地生疏的异乡勤奋工作,挣扎求生;由不名一文的穷汉,逐渐建立起使他感到自豪的基业。他膝下儿女成群,祈望他们能继承己业,再上一层楼。不过事与愿违:抗日、反殖民、南北越对抗的战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他苦心经营的基业摧毁殆尽。心碎之余,更加强了他鸟倦知返之决心。从此万念俱灰,一走了之,重回祖国,在那里度其余生。

越南除了战火连年,民不聊生之外。脱离法国殖民之后的越南政权,还来不及重建家园便雷厉风行推出一些针对华人的政策,如管制华文学校,限制华人商业活动,严禁华人离境等等条例,使华人反感,产生离心力。当越战打得难分难解之际,为补充兵源,强行征兵,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华人子弟为了个人前途,逃之夭夭。

当南越政权和美军被北方的共产党打败后,南北合二为一。南越人民包括华人在内,对前景感到忧虑,纷纷逃亡。他们从海路出走,掀起了上世纪最大之逃亡潮。

比起越南华侨,马来西亚华人幸福多了。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英国全身退出马来半岛,让当地的巫人独立自主。

独立后,马来西亚在1969年发生过一场种族冲突的暴动,但很快便平息。经此一役,华、巫对彼此关系作深刻反思,学会如何化解矛盾,尊重和包容。从此各族一直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国泰民安的社会。数百万华人因此受惠,以此为家,不作他想。

马来西亚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乐土,万物丛生,渔产、矿产丰富,衣食无缺,政治稳定。华侨早已在此落地生根,还乡之念不再存在。生于斯,死于斯,是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取向。

马华、泰华、越华在侨居地的处境截然不同

据统计:马来西亚人口有2830多万,华裔占了24.6%;泰国人口有6400多万,华裔占了10至12%;越南人口有8784万,华裔只占有1.1%。从这些数字我们大概可窥探出华裔社群在各侨居地的处境。

这次笔者在马来西亚的槟城(Penang)小住了接近两个月,适逢马来西亚五年一度的大选,耳闻目睹当地华人参政之积极,他们在政坛之影响力使我耳目一新。槟州政府首长由华裔政治领袖担当,政绩彪炳,得到巫、华、印各裔之拥护称赞,连任的机会非常高。我曾经和一些马华朋友讨论当前之政治形势,他们说反对党有百份五十机会赢得大选,打败执政党,接管联邦政府。无论何派胜出,华裔在各政治派系内的力量都不可低估。

马来西亚的华人除了积极参政之外,他们举办的学校,以教授中文为主,成绩斐然,受到华裔家长和学生的拥护与支持。华人办学成功之外,他们所办的中文报章与刊物也广受欢迎。不可不提的是那些华语新闻广播和林林总总的中文剧集,多得不可胜数,都以服务华人为目的。中国之各地方言和华语(普通话)在马来西亚也很通行,更难能可贵的是华人的新一代没有忘本,以谙华语和能掌握中文为荣。这种现象在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地区相当少见。

笔者最近曾经驱车前往连接泰马两国的边境,来回走了一转,又到过泰国布吉岛玩了五天。泰马两国虽然是近邻,两地的风土人情却有所不同,尤其华裔社会分别之大使我难以置信。在泰国很少华人能说中文,纵使能说,水平也很低。他们对中国人的血统缺乏认同,都自称是泰国人。走上街头,看见商店用中文做标志的寥寥可数。走到书店去,找不到半份中文报章可供阅读,中文书籍更加少见了。这个现象是否表示华人都被泰国人同化了,中华文化因此终断了?泰华当然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中泰两种文化已融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亦不该分彼此。泰华似乎接受了这个现状,并感到满意。种族纷争之事,在泰国甚少出现。

笔者在越南出生,是第一代土生土长的华侨,一向接受中文教育,直至初中二的那一年,华校起了突变,越文由那时起取代了中文,成为授课之主要语言。除此之外,各类的新政策都是冲着华人而来,打压华人的生意,强迫华人归化越籍等等。一时风声鹤唳,引起华裔社会极度不安,人人自危。我便在这个混乱的时刻离开了越南,从此便以四海为家。父母也是在越战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放弃一生经营的事业,空手回到中国。

自从越南脱离法国殖民变成独立自主的那一天开始,华侨的好日子便走完,继续便是恶梦连场。所以能走的都走了,无能为力的便得接受命运的主宰。越南人当家作主的现实将不会改变,从此寄人篱下。近年来中越两国的关系时冷时暖,阴晴不定,直接影响华人在越南的处境。越华对未来之去留,颇费思量。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