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测话雁荡
2013-03-13 10:00:2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孙白梅 摄影:马运生)中国有著名的三山五岳,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和浙江雁荡山。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曾三次考察雁荡山,写过两篇游记,他称赞雁荡山的景色:“锐峰叠锋,奇巧百出,真是天下奇观。”清代诗人江湜则写道:“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

天下奇观,岂能错过?谁愿意虚度此生啊!所以我们一行五人,兴致勃勃去了雁荡。从上海开车到雁荡山,路途四百多公里,景区宾馆又贵,我们决定下榻离景区75公里的临海市。第二天早晨吃了早餐,就驱车直奔浙江温州乐清境内的雁荡山。

山名从何而来?原来山巅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的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山。北雁荡有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

一进灵峰景区,就看见高270余米的合掌峰,是距今1.2亿年以前火山喷溢形成的流纹岩,断裂成两峰:左为灵峰,右为倚天峰,如巨手合掌, 故称合掌峰。两掌之间有观音洞,在雁荡46个洞中为最高,高100米,宽深各40米,内有9层佛楼。合掌峰到了晚上,在不同地方、从不同角度看,它又状如一对相拥的情侣,或如雄鹰敛翅,郭沫若曾写诗赞美:“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在晚上从另一角度看,此峰又如双乳,孕育出好山好水。在月园之夜,还像犀牛望月呢。而白天的双笋峰到了晚上像一对依偎的公婆。白日的金鸡峰到夜晚如鲸鱼喷水,而超云峰到晚上就成了睡美人。这就是雁荡的一峰多态,是它的奇特之处。

灵峰景区还有高120余米、宽150余米的天冠峰,状如礼帽,而象鼻岩是流纹岩形成的象形石。灵峰古洞原有佛寺依洞而建,600多年前元代时发生山崩地裂堆积而成,内有7个洞,洞洞相连,迂回曲折,形态怪异,是元代地质灾难的遗迹。

灵岩景区也有不少奇峰异石,比如与天柱峰相对的展旗峰,高260米,状如展开的大旗,当然大旗不会飘动。有块巨石上似乎有无数形态不同的青蛙,因此得名:“青蛙聚会”。小龙湫是非常细小的瀑布,高197米,有些游客沿着石壁的小路攀到瀑布源头摄影留念,也可乘电梯上去,在小龙湫背上有卧龙谷。

在灵岩禅寺前面,我们正巧看到了灵岩飞渡的表演:一位身穿红衣的飞渡队员如壁虎般灵巧地在高空攀岩,据说过去中医采草药就得飞岩走壁。另一位飞渡队员在天柱峰和展旗峰之间的高空绳子上,双脚紧扣绳子,头顶朝下栽下来,把观看的游客吓一跳。他又双手抓住绳子,前后连翻了十六个跟斗,博得游客热烈的掌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于2008年游雁荡灵岩时曾题诗赞道:“雁荡药工巧如神,飞崖走壁踏青云,采得长生不老草,献给天下多情人。”

沿着锦溪进入“大龙湫”景区,首先看到一峰犹如直指蓝天的巨大剪刀,故名“剪刀峰”。清代钱宾王惊叹:“百二峰形各不同,此峰变态更无穷。”不像灵峰要等到晚上,这里大白天再往前走数米,“剪刀峰”活脱脱像一只啄木鸟对着一棵树在吃虫,而再走一会儿,此峰又如一头大熊,往前走到另一个角度,此峰又像笔直的桅杆,后又变成一帆,这是“移步换景”的典型。

“大龙湫”瀑布比不上尼亚加拉大瀑布雄伟庄阔,但它落差197米,是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它的水似乎不是沿着石壁流下来,而是从空中飘下来,如蛟龙腾飞,随着风向,变幻莫测。徐霞客形容大雨后的“大龙湫”:“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而细雨霏霏时,“犹如烟雾”,雨水落入潭中,则“恰似游龙戏水”。不少文人墨客在石壁上刻下他们的赞美:如“万泉唯一”,“白龙飞下”,“千尺珠玑”等等。清代袁枚诗曰:“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若在烟雨濛濛之日观赏大龙湫,必然别有一番风味。

徐霞客曾冒着葬身岩壑的危险,三次攀登雁荡山,他认为雁荡跟其他山崖的区别在于:一,雁荡壁立千仞,不易攀登,较少遭斧凿而不至于惨不忍睹。二,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令人肃穆端静,杂念去除。徐霞客深知:“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吾辈只能管窥胜景之一二了。

雁荡的奇峰异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但现代地质研究发现,雁荡山曾是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1.28亿年前,受强烈挤压,形成裂缝,火山爆发,岩浆冷却后,形成水波样纹理的流纹岩,经过风化侵蚀,造就了如今雁荡的群峰争雄,飞瀑凌空,奇岩怪石,变幻无穷,不仅为大家提供了游览胜地,还是个造型地貌博物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