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烧炕”喜洋洋
2013-10-10 08:00:1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在过去,炕是一个家庭的客厅、餐室与主卧房的混合化身,系家的活动中心场合。不同于南方人都是睡木床或竹床的,老家齐鲁农村过去的住房里,人都是睡在砖砌炕上,土炕上通常架放着小矮桌子叫炕桌,乃阖家老少吃饭的餐台,就餐时自然是脱了鞋上去盘腿而坐的。外来的宾客若是能被请上炕来用膳,那可是不见外的高级礼遇招待,蛮荣幸的。

基于这一风土习俗,当有人分门独立,开始在自己新居的炉灶起伙、炕铺困觉了,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们前来认门子做客,大摆筵席招待。来宾们当然也会自带各种礼物登门道贺,像荤素菜肴点心、居家日用物什、装饰艺术品等,有的干脆包个红包,完全取决于跟主人的交情深浅。整个聚会的过程热闹得很,气氛红火,喜气洋洋。这一风俗有的地方管它叫“烧炕”,有的则称为“暖房”,还有的叫作“温居”。

就这祖传的习惯,也被华人移民带到了天涯海角世界各地。在俺定居的加拿大,自家乔迁之喜时就办过,也曾多次去过朋友家的,有些东道主还是闽粤籍人氏,仍也还袭承着同一古老的理念;所以很容易理解现迁徙到了新大陆,仍然在继续薪火续传着,炎黄血脉遗传使然。最近我们刚刚又参加了一位好友家的“烧炕”,颇有一番新的感触在心头。

主人是俺的老相识了,十六七年前先后一块儿移民来加,又进得同一间国语教堂,从此每个礼拜在教会聚首个一两次,算得上老友了。这位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博士,后来对基督越信越笃,终辞去了CIBC银行经理的职位,去念了神学院,毕业出来做了专职传道人,现于一家福音机构领衔事奉神。前不久他家在万锦市16街处买了靓宅,安顿好后便邀请众人去做客,顺将该周末的查经班地点临时改到他家。

他事先通过电邮散发了地址,团契中的有车一族各径自从家找去;那些住在多伦多市中心唐人街的慕道友没有车的,便有热心的教徒开车前来载他们,三四辆车一路北上直奔目的地,活动结束后再悉数由原路车送回。至于与会所携的礼物,海外的“烧炕”已被过埠者新人改良了诸多,不需啥破费的,就各自带一道拿手的家乡好菜前来即可,长期以来已成了惯例。简简单单,彼此彼此,其实关键要的是那个同喜共娱的烘烘氛围,不在于礼节面子和人情上。

这次的聚会共来了三四十口子,有些是久未见面的老熟人了,只有在这种特殊场合下才难得一见,致使诺大的房屋立时显得狭小了许多,一派乱哄哄的拥挤劲儿。原来初登陆的时候,没有私家车的移民多是住在城里面,随着站稳了脚跟,便买了郊外点儿的房产搬出去,与此同时也多换到新邸附近的教会聚义去了。不过跟那班老友们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挪不走的,有时进城偶尔回娘家教堂看看,再就是不忘参加这类的“烧炕”仪式,大家再有缘聚首叙旧,感觉格外亲切。

“温居”自是要先参观一下新房了。大家上上下下地浏览着,啧啧称羡评说着。这栋居所虽然说是二手的,但是卖家下气力装修得簇新,一点看不出来已有20多年的房龄,室内设计和厨卫浴等设施也不落后于流行款式。楼上三卧室加上修妥的地库里还有俩睡房,对于一家三口足够了,还可以接待来人。

此时大家携来的美食都摆在餐桌上了,满满当当的,香气四溢,色味俱佳,令人垂涎。美食当前,饥肠辘辘,主人遂宣布开饭,当然是由老牧师先作谢饭祷告和祝福,这也是教内的一个惯例,完后众人鱼贯而自助也。但见东西南北中的各色故乡馔肴,也有披萨饼、寿司等洋餐,水果甜食汤水,不一而足。这就是来加国才得见的特色,移民汇聚、厨艺荟萃,弹丸之地集大成也。于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是一样儿夹一点就满了盘子,便开始大快朵颐。

边吃边聊的景象也挺分明的:男人凑在一起大谈国是,情绪激昂;女人扎堆儿聊孩子家常,叽叽喳喳;小童们则匆匆完事、忙着去玩电脑和游戏去;各有各的圈子、话题天地,热火朝天的。由于各路精英齐聚,此时也成了抓紧交流信息的良机:有请教当警官的交通规则事宜的,有与当医生的咨询病状疗治的,有向正在装修的打听包工队的,有取经子女报考大学方向的,有跟内行垂询买车修车经验的,真是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好大的一个讯息互换、家庭聚会一般。

的确不错,这些移民鲜有嫡亲故旧在此,故身处的这个团契也就相当于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家了。其实在国内时,真正的兄弟姊妹每周恐怕也难得见上一面呢,而这里的教堂聚会每周至少一次,雷打不动,相对地大家晤面更频,之间的熟络友谊亦深,也算是“一起慢慢变老”的浪漫事吧。

餐罢,闲聊也告一段落,大家席地而坐,进入正题,先共唱诗歌,然后由东家作主逐个点将,请几位简单分享一下移民以来的际遇变迁和体会感悟。这次别出心裁,叫众人公推出今晚桌中餐做得最爽口好吃的那位率先发言,再以此类推、接续下去。于是并没啥思想准备的获奖者就得开腔道情,这种形式即是其行话常道的“作见证”,显然又把“暖房”的形式变革了一把,俗中带圣,就像另类的忆苦思甜讲用会。

我坐听着这些心得感触,思绪也随之翻腾,眼前浮现出一路打拼的步步脚印,毕竟同命运共走过的。想当初大陆技术移民多是租在地下室蜗居,边打工边念书,直至学成找到对口工作才逐渐脱贫,其中的酸甜苦辣一箩筐。如今功成业就、换了天地,其实这帮人已经是第二轮换屋了,以前首次翻身置业都在其时的理想之地北约克,我们去烧过炕的,眼下属于“鸟枪换炮”、更上一层楼,再北迁进更大而新的宅邸。回首这些往事,每一步越走越光明,言者无不由衷地感恩。

这些总结与感悟所言的极是,移民到人地两生的洋域,面对的不会有天掉馅饼香饽之事,都得奋力拼搏、先苦而后甜;只要心态调整得好,有信念、肯设法努力,终会柳暗花明的。届时改善的不光是居屋了,心房亦光猛宁静而可致远矣。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