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绘“贫穷而性感”的柏林
2013-12-17 06:01:5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当年我游学科隆时曾打算玩柏林,无奈女儿甚幼出行不便;又缘两德甫合并不久,友人说东德较乱,故未成行。一眨眼廿年过去了,今自北美飞回旧地重游,终圆了访德京之梦。

然柏林给我的第一印象平平,挺难置信这即当今世界列强之一的首都。先是下机伊始见空港的狭小破旧,诧异不已,当然系因仍沿用原东德老机场之故,说是现代化的新机场正在兴修,尚再需两年方能使用,算来那时已届德国统一1/4个世纪了,不敢恭维这基建速度。

再是驶入市区后,觉察不论是原西柏林飞地还是东德的京城领域,建筑的风格相去无几,单调灰淡,没啥特色,远不及莱茵流域和巴伐利亚的那些典雅秀丽。当然亦归咎二战中的被毁、重建又没循旧复原,“短平快”了事。惟追忆史上柏林确曾是欧洲最大气、美丽的都会之一,不输于巴黎、伦敦。而那学过绘画的“元首”还雄心勃勃参与设计京畿新城建规划、向国民信誓旦旦:未来将不会认得这座城池了。可惜真的言中,不幸的是“面目全非”并非古城的焕然一新,而是千疮百孔、夷为平地。

不过柏林仍然坚挺,重安为德国政治文化的心脏,始终散发着内涵的馨香。游客来前最好是先调整心态,莫指望在这瞧些它国京城通拥的王朝遗产辉煌,而是寻觅近50年意识形态对立、东西方长期冷战的阴影笼罩余晖,属于另类无冕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此便不会遽生欧陆游中惯性思维挟带的意外与失望,而能慧眼独识该城别具一格的蕴藏神韵。

国会大厦当然是我们拜访的重头戏。在文献片、电影《解放》《攻克柏林》等中我已多次见过它,连俺儿子玩的电游中也不乏苏德士兵于内枪战打杀的程式,故不陌生;今天身临真境立于其前了,感觉还是大不一样。

仰视这座既带希腊神庙风格又具罗马圣殿影子的建筑,庞然威武,尽管是战后按原样重修的,黝黑的老墙依然透着古朴原气,每引人遁入荧屏中的历史画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的初、中叶。惟当央的大圆穹窿盖是新添加的,由缠绕的钢架撑着透明玻璃制成,貌似鸟窝,跟基座规矩庄严传统的风格有些不协调,所以一直有此乃“狗续貂尾”的非议。但设计者坚持认为,这种显著的外观色调明暗相间、沉重的古老岩块与轻快的有机玻璃配搭,表示着时代的交替、文明的接续,能更好地寓意日耳曼的继往开来。允许游人进去参观,可登顶这晶莹的华盖,内可俯探楼内圆形议会大厅、外能鸟瞰全市街景风貌,一举两得。

厦前的大草坪油绿如茵、生意盎然,没有林阴树木,愈显得大楼平地挺拔、气宇伟岸轩昂。只惜边侧的几排水泥大楼群平白直铺,毫无特色,颇为平庸不称,减分不少,因此游客皆是直取精华、止在国府正前方拍照留念。国会这幢代表性建筑,并非像许多人以为的系德国纳粹的表征,虽然“议会纵火案”或为阴谋嫁祸而让它名噪一时,史载希特勒上台后从未在这里面施政演讲过。故多是缘于末了红军将镰刀斧子旗插在其上、布示了第三帝国的垮台而给人这一印象、略有了此种象征意义。

接下来又赴柏林的另个地标–勃兰登堡,昔日德意志帝国的凯旋门。这个两百多年前建成的老城门,在东西德分治期间曾被柏林墙所困绕着,如今坦然敞开在众人面前,尽可一览无余。它高26米、宽66米、进深11米,门风颇似雅典卫城,由6根厚墙式立柱支擎,壁上镌有一些罗马神话故事浮雕。门顶中央的一幅巨型众多人物雕刻画上,立着一组绿色的车马铜像:高约5米、背生两翼的胜利女神,英姿飒爽,她一手驭着四马双轮战车,一手执着带花环的权杖、上有展翅的雄鹰,气势非凡。

此门此像,雄踞在这儿见证了这个最年轻帝国的诞生,及其不长历史阶段的沉浮:自普鲁士国立,到被法军击垮;从制服拿破仑,到一、二战投降;由东西部分裂,到合二为一,时局世事实在如书,卷薄积厚,内容跌宕,情节纷杂,于无声处百读不厌。

我们兴奋地徘徊在门前广场上,打各角度恣意尽赏着威武兼秀气的史迹。足下踏着的这块空地居然叫作“巴黎广场”,原来是为了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攻陷了法都而名;正是这场战争的获胜,得以将拿破仑之前占领柏林掠走的女神组雕夺回来,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所以它亦被称为“归来的马车”。

眼下该门的两厢尽是美英等国的外交机构建筑物,摩登式样与古老城门反差甚大,相应成趣;广场上游人如织,万头攒动,宵小自也混迹其中,导游再三提醒大家忘情拍摄之中勿忘看紧各自的荷包。沿着由此向东延展的大道远望,那端通往著名的博物馆岛和原东德的地标–电视塔,说是欧洲的名街之一,但我觉得还是赶不上香榭丽舍大道的。

奔往下一站的途中,我们路过了一处景点“浩劫纪念碑”。这是专门为纪念被害的以色列人而建的,在一个不算陡的斜漫坡上,密密麻麻安放着2700多块水泥板块,以网格图案整齐摆列,每块长约2.5米、宽1米,高矮不一,从0.2-4.8米不等,铅灰色,猛地一瞅还以为是些停放着尚未下葬的棺材呢。

我很诧异,此种缅怀形式确实另类,近似墓碑迷宫,一反传统的铭志碑碣,以咱东方人的视角,不啻是在黄金地角露天暂厝着成群的棺椁,用这种曝柩的方式嘲弄着德国的丽都?以此阴霾来戳其痛处、煞其风水,提醒、报应他们当年残杀犹裔的暴行;同时亦为尸骨无存的遇难者们建一个连衣冠冢也算不上的异类茔场,慰籍这些客死他乡的冤魂幽灵。

再一个探访地是一处闻名的闹市路口,被称为“查理街口”。这里看似、也确是一个极普通的交叉道口,可是在冷战时期,却是差点擦枪走火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原来当年柏林墙辟有几个豁口,供两边有关人员进出交通,口岸设有岗哨严查身份证,决定放行否,这处哨所叫作C检查站,取自Charlie(查理)的开头字母。由于在1961年有两次因着美方军政官员私驾出关不示证件的小事,双方发生了纠葛,竟发展成互相调动了大批坦克士兵至此对峙,炮口相迎仅距二百米、共持续了八个时辰。后经高层遥相斡旋才撤军罢兵,缓解了一场稍触即发的意外战局,从而使得这个街头关卡名扬天下。

我站在这儿左右顾盼,见街道两边各矗着个巨大的战士戎装照,分属原东西阵营的,年青人的脸庞尚透着稚气,现着当年普通一兵的神采。其下是老式岗楼、沙袋堆摞的掩体,有几个当地人身着旧式军装、拿着美苏的国旗,在跟游人合影照相、再现其时的景况,以挣点儿外快。川流不息的人群则从旁匆匆而过,当时颇有麻烦的敏感地带,如今已人来人往自由自在,不远处就是热闹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当初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早就九霄云外了。

惟余拐角处的小展览馆、院落里的几段柏林墙残壁,以及对面楼前长壁上挂着的一批历史黑白图片等,勾人忆起曾发生在这儿的那段苦难危情。道旁还有一些小摊儿在摆卖着前苏联军用物什的,像各式军帽、望远镜、勋章肩牌等,在这个赤色帝国瓦解之后,如此东西也都变成了文物,令人感慨真是时过境迁,此一时彼一时。

继续在市区的转悠中,最不可略过和惜墨的,当然就是那堵柏林墙了。可惜这座长达155公里的禁锢围子,现今已被全面拆除、仅存数段聊作史证,也可在有的路面上识出嵌入地下的那墙根基。时而途经一些残墙断垣,最后停在河边的一大溜前,细细观瞻。这些已有半世纪之久的灰蒙蒙钢筋混凝土板,高约三四米,基底呈人字形向两边斜岔以稳定直立,墙面大多已被涂鸦,花花绿绿的啥图案都有,屏去了本来的面目,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丧失了起先的无情沉重相。说是市府邀请国内外的丹青高手在上作画的,许是暗隐着对这冷酷绝寰之物的吐槽唾弃?以我管见莫如维持原貌更为尊重青史,遑论花里胡哨、杂颜缭色、拼盘乱凑,陡添了市容的不整洁,挺不中看的。

面壁深思,我发觉历史实在充满了戏剧性。1961年8月13日的夜间,柏林的东西分界全线上突然冒出了铁丝网、鹿砦与砖石垒,令翌晨醒来的柏林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大都会从此被分割开来。之后又加盖坚固成水泥高墙,有的地点还有防车壕沟等。这都是苏联和东德当局为了阻止居民遁往西德而出的下策,堪称一项另类的人类建筑奇迹。不过也蛮管用奏效的,之前的15年间约有250万东德人叛逃,之后的28载中仅有五千人脱逸,其中有数百人在翻越时被边防军开枪打死。

就是这“飞来”的高墙蓦地竖出了平街,令无数个家庭遭受了生离死别之痛,这一隔就是卅年。墙里墙外,市民虽共戴着同一爿天、呼吸着同一股气,却是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体制下;近在咫尺,隔墙可望,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能不说是冷战思维下人类的一种莫大悲哀。

然而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1989年秋随着苏维埃的轰然崩溃,东欧集团迅速解体,柏林墙也砰然倒塌,两边的人终于团聚融合,德国又回归了战前的版图一统。而这些森严壁垒遂变成了可笑又可贵的遗物,逐渐地被许多个人和机构收藏,作为永久难忘的纪念品。我以前就曾在纽约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馆里见过其片段身影,今日来到了它的原产地,一睹了大片的原装货色,感触万千。

踱步到墙后的施普雷河边,看静水悄然流过,我想起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诗句。战争与和平,国与族的兴衰,像一幕幕的连续剧在天地大舞台上公演着。斯城斯墙,不过是些小背景道具,衬托着轮番登台入座的演员观众而已。

重新上车走马观花,挑肥拣瘦、以点带面,目睹着古今交汇、东西合璧,耳闻着地陪简要解说。柏林现在只是国之政治文化中心,在经济榜上却排在圈外,无拳头产品,仅靠观光与人文业支撑,才有了市长概括的那句名言“贫穷而性感”。相对于欧美的同类都会,这里的生活费要低得多,不过我们购物时随机粗比了一下,还是贵过多伦多,但在他们觉来就已算便宜了,故而“贫穷”。

至于“性感”,倒不是说红灯区繁荣娼盛,乃是指丰富的精神生活引人注目,外来的留学生莘莘云集,画匠艺术家音乐人等扎堆,繁多的博物馆、画廊、文艺沙龙、展览表演等,装点得江山分外妖娆。像柏林电影节就是世界五大影坛盛事之一,张艺谋的《红高粱》当年即是在此荣获金熊奖而一举成名。

柏林,貌弗惊人却又身手不凡的大都,教人过目难忘,虽皇宫御殿和驰名教堂等已殁,但史诗般的别样汗青沉积相,纳百川的文气艺氛,扑面绕梁,馨拂触动着所有来人的心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我阅罢这座宏城史籍所得出的特有印象与心得。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