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故乡火化场的感受
2014-11-25 17:25:2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最近我还乡省亲,末了竟不幸为母亲送终,又去了火化场,已有卅多年没来这儿。它是人生皆不愿往、却无一能免的必然归宿,送葬者的心灵再次受到深深震撼。

岛城的火葬场曾经位于荒郊野外,远离尘凡,当时的公交车稀疏、要几经转换很费周章,来上坟祭祖大不易。近些年随着都市的扩张外展,它渐已被包围在民居高楼林中,交通便利,轻车直路,来此不再鞍马劳顿。

我头一次来这殡仪馆是45年前姥爷去世时,之后另三位祖辈相继归天,又都光顾过。加上不断的前来谒陵扫墓,故熟悉这里的一切。每回来到这世间冥府,都会被死荫幽影笼罩一番,叫稚嫩的我在尚未开始探拨人生的迷雾时,提前得见了谜底答案,生死旅途跋涉的浓缩和悲凄的终点,过早重创了原本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之心灵。

出国后第一次故地重返,我几乎认不出它来,整修得甚是整洁,辟建了草坪、水池、喷泉等,加盖了些厦宇存放更多的灵骨塔,显示仙逝的人之众。记得以前建筑少而简易,仅一座主厦,加上旁边两栋二层楼厝放骨灰。

印象最深的是那高大烟囱,远望冒出股股青烟,晓得又在焚尸了。骨灰寄存室内,开放式的框架,尊尊各异的骨灰匣裸座着,镶嵌着的遗照个个都死盯着走过的人,辄叫小小的我不寒而栗,不敢直视,低眉直奔我祖上安放的灵位,取了盒子便走。现在一道道的阁架更高了,骨灰匣均由小铁门锁住,编著号码,用钥匙才能打开。走道上有移动梯子,供人踩着登高取匣。这种全封闭式存放形式安全隐私得多了,路过时亦不感觉阴森碜人。

院子的空场所剩无几,难怪弗能满足清明节时十万民众来祭。早先场地颇宽敞、净是草土坡,谒陵的人请出灵骨塔,端放到僻静处地上,摆上供品,烧点黄裱纸,进行悼念。因时有风吹火苗燃着了附近的丛草,引起不大的火灾,烧纸后来被禁,也是破除“四旧”。听说如今陋习复燃,但设了焚纸龛,既满足后人祭俗,又避免起火。

门旁的业务大厅是新辟的,在此办理殡仪火葬手续。厅里摆放着各种式样的骨灰盒样本,标码不同价格,从几百块到数千元不等,还有整具的大理石棺和楠木棺椁,供人选择购置。我瞧着来者无不苦丧着脸,呜咽哀容,可工作人员却无事一样,从容地公事公办着。长期服务于这行当定是习以为常、见悲不悲了。说是他们的工资蛮高的,也属于公务员一族,报载甚有硕士毕业生前来谋职,可见系不错的铁饭碗。惟年轻人从事这一职业将来找对象比较麻烦,不容易嫁娶。

中心的悼唁大楼也是后盖的,专为大型官式追悼会所预备。两年前家父病故,学院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思会,来自全国各地几百人出席,哀荣备至,我因赶不及而未能参加。这次家母离世我幸能够送葬,老人家虽系解放后出道的药学界“黄埔一期”,却因文革受冲击而染痼疾、早早因病退休,没了后来业界应具的学阀地位。后事从简,仅是我们家人举殡致哀。

在悼唁大厅后面的安息苑,殡仪美容师为她化了淡妆,然后我们进入,围着棺木肃立。没有下跪,没有嚎啕,仿佛怕惊着长眠的母亲;低声哽咽的抽泣,泪眼再三的端详,孩儿们跟娘亲作最后无言的道别。我做了一个长长的祷告,是为基督教式的送别礼数;作为家中的长子、也是带她信主的儿子,我能为妈妈主持葬礼的要节,亦算得是这趟回国上帝交给的一项职责,弥补了缺席爸爸葬仪的遗憾。

默默合上棺盖,我们推着母亲静静地前往火化堂。在交接给门口的工人时,大家没按习俗去跪拜,而是深深的三鞠躬,向老母遗体告别。毕竟心里都清楚:她的灵魂已不在这躯壳中,早与先父团聚在天、安歇主怀;息了地上的劳苦愁烦,乐园里没有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来还会在天堂再聚首,此乃上帝的应许。作如此想便不那么悲哀了。

忆往昔送殡时,我们是推着覆盖着白被单的尸体车,推进交给员工后就自转去旁边的耳室,通过一个玻璃窗口目睹遗体进炉,有人竟曾见过僵尸遇烈焰后倏地坐起,令人毛骨悚然。这种老式炉具和旁观做法,现回想起来颇觉不妥,纵然家属能目送死者最后一程、浴火升天,却委实残不忍睹。所以如今的遗体一律置于承重150公斤的纸板红棺内,扶灵驻步于堂门前,视线被屏风遮挡住,不让看下一步的程序了,这样就好得多。通常火化后次日才能取骨灰,特殊情况当天也可获得。

俺们在等候骨灰的一个钟头里,时有送火化的人群经过,哭声抢天,让人戚戚然。我不由地想起了圣经的话: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奔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的确,死亡的无情最能震撼魂魄、发人深省生命的意义真谛。追昔年少时我来这儿,怕极了生命终结的这景;抚今我有了信仰,永生盼望教人不恁畏葸,弗受哀啼的影响。弟又说,那假哭的不如在老人生前多多尽孝,便毋庸这时做样给人看了;而且也有受雇来哭丧的,我果见有的哭得蹊跷,乍起骤落挺戏剧化的,把这庄严之事弄得忒俗了。

最后,我抱着骨灰盒离开火化场。二老生前遗愿是海葬–他们就是这样葬了自己的父母。天下无水不相通,缘此游子我也能在多伦多通过安大略湖水,常将无尽哀思顺流洒向黄海、融汇在高堂海底遗骸中。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