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致远山那片白桦林
2015-01-07 10:09:34
来源:星星生活

–重读我三十八年前的一篇知青日记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张海齐)去年回北京,在家中保留的书籍里还找出几册知青年代的笔记本,其中一本有我在1976年2月11日至1976年6月11日期间所写的日记。大约有120天普通平淡的个人思想生活写实,但3月15那一天,对写日记的我来说却不是寻常的一天,那一天是我人生旅途中难以忘却的一天,那是我生命走向远方的原点,青春的记忆仿佛从这一天开始苏醒。遗憾的是在零散的几本日记中已丢失最初一天的文字记载,仅留下了两年后那一天的日记。

“今天是七六年三月十五日,日历整整的翻过了七百二十张,也就是自己来到岩石所已经整整二年了。忆往昔,二年前的今天坐在飞驰的时代列车,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来到岩石山村。从第一则日记到第一天的劳动,直到今天的硕果累累。在岩石村两年的劳动,锻炼了我的意志,我的思想,我的筋骨,在三大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严峻的阶级考验了我,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使我在斗争,生产的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社会经验。现在自己仍战斗在三大革命的第一线。”

“两年来虽说自己没有多大的收获,政治进步一直是停止不前,但是自己确感到内心无愧,对得父母的希望,战友的希望,也没有辜负了他们的希望。两年的战斗历程也深深教育我这个无知的青年,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初步的学习阶级斗争这门主课。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自己要正确的理解,吸取以往的教训,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困难是暂时的,曙光既要来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努力奋斗。”

一九七四年三月十五日,没有欢送的人群,没有胸前的红花,仅有妈妈别离送行的目光,我一人乘坐南下的列车在停车仅一分钟的岩石养路工段下车,背着沉重的行李开始我那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在那个迎春的季节我还不满十六周岁。

尽管这篇日记里有错别字,及不完整的语句和语法,但我不想重新修饰,把它润色得更完美,只想如实地表现当年我的真实思想与工作情况及那段岁月的真实情感,而且原封不动的真实要比修饰的完美更加珍贵,存在的意义已超越文字本身的意义。正如在北大荒兵团落户十年的北京知青子蕴在她的博客中所写“历史是人民写的,惟千千万万朴实的生活记忆,才能熔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

对个人而言,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名平凡的知青记录当年每一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是在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是对生命体验的另类表现形式;对群体而言,所有的知青日记都是记录我们知青历史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将展示出那段历史的真实,还原一个真实的知青时代,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不可缺少的一页。

在那个年代,统一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让我们知青群体产生了太多相似的地方,连写日记都有共同的特征,这因为我们思维方式是相同的,有如宗教般的崇高信仰,而这种思维下所记录的文字都燃烧着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火焰。

可以说大多数知青都能背诵《雷锋日记》中的某些片段:“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都曾把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写在自己日记本的扉页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曾被我们一代人当做人生的座右铭,这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流传的知青日记里找到类似的共同语言。

“今天,我日夜盼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早晨4点多钟,我们在老师、同学、姐弟的欢送下,乘坐851次列车,于晚7点半来到了福利屯,车站灯火辉煌,人声喧闹,欢迎知识青年的口号此起彼伏,一片欢乐的气氛。我是一个刚走上社会的青年,是党把我哺育成人,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有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我万分感谢党和毛主席。如今,我响应党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来到了3师28团23连,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寄壮志,这是如今青年人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年轻人的千年大计和万年大计。我是新中国的青年,是有远大志向和理想的,我有决心和信心,将我们的连队建设好”。摘自哈尔滨知青17岁的王丽颖于1975年9月1日写下的日记。

正是这种崇高而虔诚的信仰指导我们每一天的知青生活,这是那个时代留存我们身上的深刻印记。曾撰写《我们的故事》知青作家贾宏图认为:知青就是那个时代的“标本”,每一个人的历史汇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对中国是特别重要的,是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崩溃走向新生的历史。我们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低谷的文革十年和最高潮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在广阔天地里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火热理想和忠诚信仰。这篇日记里记载的政治进步就是指入党。在那段期间政治进步是人生大事,入党就是我当年下知青点的人生目标。因我高一就加入团组织,所以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党旗下宣誓,能变成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说句心里话,那个年代我是满怀理想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想用两手老茧去锤炼火红的思想,那是我人生思想最单纯,觉悟最高尚的时期。

已记不清楚写了几份入党申请书,写了多少次思想汇报,接受了多少次党组织的考验,但这种虔诚的信仰却让偶然中的命运开了一个非常认真的玩笑,我错过两次可以站在党旗下宣誓的机会。也许现在的一代人根本不会理解为什么要入党,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入等一连串的疑问。这是社会流行的时尚问题,要解释也很简单。现在亲朋好友见面会问买房买车了买有?那时可是会问“组织问题”解决了没有?能不能入党确实是人人都关心的人生一件大事。七十年代的中国,能否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那寓意是我们政治上进步和成熟的标志,能不能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第二种忠诚。

山外是山,流淌的汤旺河在身后,日子一段一段地从指尖划过。风吹着桦树皮的口哨,在山与山之间来回奔跑,用刀子在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被放逐的青春激情地燃烧,山火走过,笔直的枯干指向天空。回首伫望,沿着梦想的边缘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岩石知青点,走出北大荒的崇山峻岭。但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永远地留在那里,历经磨炼的青春宛如大山里盛开的达达香已飘落在那片神圣的土地上,那是青春最纯真的激情燃烧,那是生命最富有的一种体验。

渐行渐远的知青生活已变成我人生的第一次洗礼,《今夜有暴风雪》的艰苦生活教会我怎样从那片黑土地纯朴的民风中汲取做人的本分,怎样去解读那生命中不曾忘却的青春,怎样把当年的豪言壮语变成我们一代人自强不息的一种执著。

三十八年,弹指挥间,重读当年的日记让我回归远方那片白桦林中,去追寻那段纯真年代的纯真的情感与那个年代的精神信仰。尽管字里行间没有摆脱当年政治环境的影响,三万多字的日记再度呈现那一段历史中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思想生活及这种生活所带来的感受与感悟。

也许,这类“豪言壮语”的感悟对今天追求时尚文化的一代人来说只会哑然失笑,但这并影响让我们的后代及后代的后代去了解我们那一代人那段真情流露的历史。我们的今天是行走路上昨天的演变,是一串串过去的昨天组成了今天的变迁生活。

回首,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则是历史的延续。知青时代虽然过去了,但那种为了理想的虔诚信仰和不计个人利益,不向命运低头,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却成为我人生中最靓丽的风景。

新年特刊珍藏版目录:回首2014与星星相伴的日子(附链接)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