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读大学之中加Style
2015-06-27 06:01:0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夫子翟)2015年中国高考考生人数达到了942万!名符其实的“千万大军”过独木桥,其宏大壮观场面,想想都醉了。广大莘莘学子们经过几天的鏖战,此刻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暂时的宁静了。或曰是为即将到来的分数发榜、填报志愿等战斗养精蓄锐。

中国式高考的奥妙,确实似乎只有咱们自己人才能明了。中国高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它目前仍是最公平的考试制度。考生与父母都希望通过高考寻找的公平,就是公众对高考的永恒期待。虽然高考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但必须承认,对于大部分贫寒学子来说,拒绝参加高考无异于固守贫困。高考寄托着学子的梦想,只要确保公平,高考就可变成“龙门”。

相对于中国的同龄人,到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们显得好轻松。而且,考生和高校是双向选择:给不给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的权利,而去或不去则看考生的想法了,因为大部分人手上怎么也得有三、五张通知书吧。而且,理论上说,只要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想申请多少所大学都成。这一点,中外确实是大不同。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笔者就拿身处的加拿大安省多伦多某高中的一些毕业生们申请大学的故事来“说点儿新鲜的吧”。

不合心意,“多大”也靠边站

小A手里已经握有多伦多大学、安省理工大学、温莎大学等三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按理说这足以让他兴奋不已了。尤其是国内家长和同学推崇有加的世界名校多大的录取通知书,那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啊!但是,面对这些并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录取通知书,小A很淡定。他宁愿“延期”毕业,等待冬季新一轮的录取机会,也不违背自己的理想去凑活。对此,很多人不理解,有的人说他有个性、超理性,有的人则觉得他太固执,或许心里还会用“脑子有病”来定论。

但他自己则坦言,留学四年让他对加拿大的大学有了充分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具备了批判地分析的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加上他对自己的实力稍逊一筹的客观冷静分析,做出这个决定他觉得非常明智。如果从众地选择一所所谓名校,可能会在就读过程中遇到各种“力不从心”。与其如此,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小A代表了一大批毕业生的成熟和理性。

申请大学,其实不轻松

对小B而言,他的留学生活节奏那是相当地紧张,一点儿也不像国内同学想象的那般轻松、惬意。当然,他的忙碌是不同于国内备战高考的,有鲜明的加拿大Style:

小B是典型的运动达人。来留学前,他已经是中国国家二级羽毛球运动员了。也正是基于这个优势,他很早便选定了“运动科学”专业。而通过指导老师的介绍,他获悉约克大学是本专业的学术重镇。于是,他便将约克大学作为了升读大学的目标。

目标明确后,他做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先后选修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全部“硬骨头”课程,力争做到准备最充分。不难想象,他通宵达旦学习的节奏。而且,文化学习之余,他不辍练习羽毛球,甚至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获奖。文化学习与专业锻炼同步发展,两不耽误的Joseph在同学眼里确实是个牛人。

天道酬勤!定位准确、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的小B最终心想事成,如愿升读心仪大学和专业。

不唯成绩大学看重“热心青年”

不同于国内的高中那种令人窒息的高考备战氛围,这里的12年级课程依然包含了很多的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内容。因为大学考量申请者,不仅仅是看你的绩点,还要看你是不是个有益于社会公益的德才兼备的人。

校内的丰富课外活动,如毕业舞会、卡拉OK大赛、自制搞点义卖、领导力社团活动等等加上校外的社会公益之善举,如议员助选、多伦多食物库募捐、多元社区文化活动的义工、慈善项目等等,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多元文化视野及社会公益爱心。而这些,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更重要的。

所以,教育的理念和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录取,不只是看分数;自然地,老师和学生也便不只注重各种模拟考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里行不通。

竞争优秀生源,大学绝不矜持

如前所言,在加拿大,大学跟生源其实是双向选择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家这才真叫“教育产业化”。各所大学为了保证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跟国内大学端着架子挑学生,是截然不同的。

这不,多伦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就亲发邀请函,诚邀Top Applicants赴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博取优秀生源放心的“鸿门宴”。院长亲自加入优秀生源争夺大战,听着都新鲜。滑铁卢大学也别出心裁,他们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都是手书。繁重的工作量带来的是感动潜在客户的真诚,这种打感情牌的路数,已不鲜见。至于诸多大学设立的各类奖学金,那更属于“常规武器”了。

总而言之,为了争取“客户”的青睐,大学绝不托大,而是各种方法表诚意,一点儿都不矜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论是“洋鬼子看戏”还是“师夷长技”,这中加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的不同节奏确实值得两国教育界人士去细细品味的。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