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十五年)这些年,俺遇到的那些洋学生们
2016-09-29 03:01:2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夫子翟)如今,世界各地的汉语国际推广可谓搞得如火如荼。全球的汉语学习者,据官方数字也从当初的3000万大跃进到一亿人了。忆往昔,2004年沪上,俺踏进这个圈儿那会儿,只是名曰“对外汉语教学”。简单说,就是教老外说汉语。十年下来,前后教过的外国学生少说也得三五百人了,就找几个代表来树树典型吧。

初出茅庐:邂逅太太班

话说上海滩上有诸多外企以及老外高管,高管的亲友团也就名正言顺地登陆啦。说来也有趣,老外竟然也讲究“夫唱妇随”的。这些随夫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半边天”们,在本国也都是有事业的人物呢。这一下子当起了居家太太,浑身不适应。那么,闲来无事便来学两句中国话吧。于是乎,便与俺邂逅了。

虽然学了这个专业,但真正登上讲台面对一群“老外”,还是头一遭,难免紧张。谢天谢地,这些太太学生们非常友好,对咱这新手给予了极大的包容,最直接的鼓励就是课间讲桌上摆满的各国小吃。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位:

江南范儿的加拿大人:玛丽

她是典型的欧美体格,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江南女子般的娴静,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课上谈论最多的就是她养的几只猫,以及一个叫“密西沙加”的美丽地方。后来等俺终于在多伦多搞清楚了“密西沙加”在哪嘎达时,她已经又随夫移民美利坚了。

重情重义的“日本鬼子”:田野留美子

说心里话,从小看着“鬼子戏”长大,对日本人还真是有点儿不由自主的距离感。但是,太太班的田野留美子却以友好、善良的形象赢得了俺的好感。田野和双胞胎妹妹,分别毕业于并称为“日本私学双雄”的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虽然毕业于世界名校,但是她非常谦虚。学起汉语来,那股认真劲儿让人感动。

最有意思的是,她有一天课下找我问,是不是可以说“我是日本鬼子”?学习之余,田野在上海樱花日语当老师,以教促学;后来回到日本横滨,又开始教授汉语,成为本土汉语老师——真正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2009年,因公出差到日本,她带着家人驱车两个小时来到我们的宾馆见面,友好盛情着实感人。并且,还送了我一套中国制造的绣龙日式睡衣,至今仍旧保留着呢。

开朗善良的韩国辣妈:赵恩英

她是经理,很干练的,课堂上也是最灵活的。跟她交流,基本上是同龄人的感觉,可是后来才知道他有个八岁大的儿子了!并且,她儿子后来也成为我辅导的学生之一。因为上门辅导,进而见到了其温文尔雅的先生。较之于赵恩英的外向,真是互补的一对儿。赵妈妈来到上海后,经常手工做地道韩国泡菜。于是乎,过段时间我就会收到一小盒的原汁原味韩国泡菜。大快朵颐之余,顺口问她怎么做的。没想到她却打太极般地回我一句韩国语비밀 (秘密) ,搞不清是搞笑呢还是真的有意识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太班的“鸳鸯谱”

说来也有趣,这太太班原本是清一色的娘子军。要说党代表,那肯定是我啦。而第二期太太班上却鬼使神差地分来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名曰马力诺。他坐在最后一排,与土耳其美女马天娜(后来随夫姓了,我到忘记其本名了)在学习中建立了革命友谊,进而上升为爱情,成就了一段太太班的跨国爱情佳话。

媳妇熬成婆:担纲中级班

教学相长,在这么友好的学生的配合下,我也迅速成长着,逐渐熟悉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于是乎,一年之后我便担纲中级班的班主任加精读课教师。在这里,遇到了更多有意思的欧美学生。

金发碧眼的美国太极达人:包儒士

说来当时真心为中国文化自豪了一把,因为班上的美国人Bruce告诉我是因为对中国太极的痴迷使他追随师傅来到中国的。学习汉语是副业,来取真经才是真实目标。这中文名取得也着实有点文化韵味儿,包儒士。可见,赐名的太极师傅着实是有文化造诣之人。无奈,终究未得机会面见真人,至今想来颇感遗憾。突然乱联系到:功夫巨星李小龙英语名也叫Bruce,看来这Bruce还真与功夫有缘?

中国达人秀的“红歌老外:威尔士人伊恩

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上,那个唱着红歌一路高歌猛进到人民大会堂决赛现场的伊恩,如今可谓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了,影响力不亚于“大山”。这个家伙当年在课堂就是个不安分的坏学生,跟一个叫爱德华的英国学生总喜欢打岔,总把话题转向容易引起“纠纷”的政治话题。我内心还又一层忖度,这厮是不是总想拿中国开涮?而后来证明他是真的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

最初的证明是在学院期末毕业餐会上,他穿着不知哪里弄来的红军军装,高唱“社会主义好”。除了发音略显生硬,唱腔和动作还真是有点儿“白求恩”的感觉。后来在学院的年度盛典“外汉之夜”上,他更是与一群老外学生创作并演出了小品。再后来就是我来到多伦多后从网上看到了他的“又红又专”:不但做了中国女婿,而且还把红歌唱给了全中国人听。这家伙不简单。前些日子还问我多伦多教中文市场怎么样,难不成他要来“白求恩”故乡考察?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帅哥、美女

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汉语专业来了一批短期交流生,我班上就来了仨:帅哥斯蒂文,美女尼可和玛尔塔。说起来,他们真心是受益于学习中文了。等他们毕业之时,欧洲经济萧条,意大利就业非常困难。于是乎,他们又杀了个回马枪,到中国来求职。

斯蒂文或许是家里渊源吧,在上海静安区开了一家名曰Mandi,中文名叫“满定”的意大利蛋糕店,外加酒吧,做起了小老板。您别说,创业成功,“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呢。而尼可和玛尔塔呢,分别就职于中国的外企,发挥其跨文化能力,竟也在本国同龄人为饭碗发愁之际,在古老的东方如鱼得水。

越南学者型留学生:皇友衍

拿着越南的国家奖学金来华留学的皇友衍是个憨厚的大哥。人家来留学前已经是河内大学的老师,这不学完汉语补习课又在中文系读了博士,回到越南直接跳槽到教育部了。这哥们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很健谈。谈起如何从越南到上海,那可真是头头是道,特别是打黑车的秘诀。有一次一起去一个古巴人开的酒吧庆祝某个学生的生日,皇友衍在留言墙上写了“越南、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然后我们三个代表各自国家来了张合影,就差伊恩唱一曲《社会主义好》来应景了!

印度尼西亚华裔:许汉贤

许汉贤来自美丽的巴厘岛。从他的中文名字可以看出,他的父母还是保留着一颗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之心的。据他说是他家是岛上的自行车大王,并且屡屡热情邀请我们去岛上玩,骑自行车。这不,从Facebook上经常看到他和漂亮的妻子与可爱的儿子的合影呢。这家伙学的汉语估计都还给我了,跟我联系都是用英语。而且,他最近似乎爱上了健身,展示的不是自行车,也不是中文成绩,而是健身的成果。也成,这也是给咱华人长脸的事儿不是?

土耳其青年:库沙德

库沙德来自有欧亚大陆桥支称的伊斯坦布尔。除了学习刻苦用功,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早晨课间,他与几位土耳其留学生给每个班级每个人都送上了一朵红玫瑰。他解释说,因为那天是默罕默德的生日,他们要用玫瑰庆祝,并且让所有人来分享这快乐。几个土耳其留学生的联合举动,展示的是对其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着实让人感动。

升格准导师:教授本科、硕士生

研究生毕业后,俺的职业生涯开启于沪上某高校国际交流处。当时,国际留学生是各个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小学校的门面工程。校园里多几个外国面孔,除了增加“国际化”的范儿,更实惠的是上海市教委拨付的大笔经费。简单说就是,招一个学历留学生,就可以动用一笔专项奖学金拨款。名利双收的活儿,高校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我的工作内容之一便是为学校刚刚起步的学历留学生教育做N多的开创性工作。因为是为了国际化而招生,所以学校本着“先上车后买票”的理念,招了一大批汉语根本不过关的“歪果仁”,来读本科、硕士研究生。那除了行政管理外,我的又一个任务就是给他们补汉语课,使其除了能日常生活交流外还得能听懂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这一下子,还有点儿准导师的赶脚了,于是乎也有了动力。

说来有劲,这些所谓留学生其实是亚洲面孔,主要来自外蒙古和越南。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蒙古留学生沁巴图。内蒙古、外蒙古,虽然一字之差,确实文化差异很大。最大的特点就是:放荡不羁。因为只有一个人,所以被混编入普通班级,与中国大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课程听不懂,仿佛听天书,更别提作业、考试了。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很快交了一些朋友,学会了很多上海话。享受着“大熊猫”级的优惠政策,这家伙后来也顺利毕业了,如今已经是蒙古国外贸公司做主管了。

通过FACEBOOK、微信等中外流行的社交软件、网站,这些昔日的学生朋友们都跟我保持着联系。甚至不时地贴出一些当时的照片,大部分是我没看到过的,让人不免追忆一番昔日时光。这些来自地球村各个角落的“老外”们,真正到过中国,了解过中国,自然也会更容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在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国际推广才有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意义。想及此,俺这教书匠倒也有点欣慰,有了点“高大上”的范儿呢。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