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言己的流金岁月
2018-03-07 15:12:5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时间仿佛弹指一挥间,我写日记已有50个年头了。

翻出曾经发表于1992年3月号《大众健康》的一篇旧作,回顾了自己从十岁起便开始记日记,直至结婚生子以及几个月后下西洋前25年间的生活经历。

重读此文,一晃儿又是四分之一个世纪,胸中激泛着阵阵波澜,唏嘘光阴如白驹过隙、落花流水,转瞬逝去无情;著者马齿徒长,偕着悄然镌面的岁月沧桑划痕和摞得更高的百余本记簿。当年膝下的稚女也已在西域长成,未像文尾所预期臆测的那样执笔从文,而是袭承俺的衣钵做了医生,只偶在业余抓笔涂鸦,散发于洋杂志上作闲来乐趣。

日志不觉修成半世纪,出国后的我依然借日记见天与己拉呱,篇幅又多长了起来,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段。它纳入了对家乡亲人们的无比思念,对祖居国的怀恋与对观,对异域全新的见闻与感受,对洋插队生活的种种体验。都是从未有过的,填补了我人生履历的多项空白。加上后来俺的小家终于团聚在海外、一同游学列国,觅寻人生的真谛,又移民加拿大,添丁生仔,创新杏林之业……,经历广泛,愈丰富了所志的色彩,日记算随我走向了世界,实录下了迁徙云游的足迹生态。

想那“记”字拆开来,是“言”“己”,故日记即“日日言己”。我就是这样一天不落地写着,无问西东,哪怕再忙再累;即使旅游途中昼之观光奔波精疲力尽,至夜再乏再困也定书罢方寝,不留到翌晨,唯恐稍纵即忘、补记混淆。它是日后缮撰游记时的第一手资料,亦是旧地重游的重要参考。当时看似不起眼的小节琐事,落在纸上往后需查证时,会管大用。单凭脑力记忆远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志是最精准的原始素材信息。

人到中年,也始多怀旧,在写些回忆性文章时,辄需要借助日记发掘核证,以保忠实无误。此刻浏览温故相关日志,惊呀似时光穿越回溯,日志像部自拍的文字版超长纪录片,重播中可遁入其内再淌过旧时的流程、重走一遍人生长征路。一连串的日记簿子,也成就了详尽全备的家庭史册,巨细无遗地刻载了至少上下三代的生活变迁。

直到定居在加国经年以后,因着恬淡规律的日子,平静得殊少涟漪、无甚值得特书的,我的日记又开始不复细腻了。纵有些异感而捉笔写下,也多以投稿形式见诸于报端了;不似年少时乏刊物可问津、唯有登在自个日记版面上,聊作变为了铅字自慰,还兀自选摘些“精品”编成这“集”那“篇”,孤芳自赏。

故晚近的日志弗再“日日言己”,而是成了“周报”或“半月谈”。然总还未离未弃、持守着惯性下来,今居然届“金婚”之岁,备觉激励,岂是“十个寒暑尚可寄”,自诩“干得还中”,这皆拜赐于坚韧不懈的精气神儿。

日记,俗称度日过活的记事本,雅谓“与心灵镜影的对话”。它使人学会了归整梳理,可得出经验教训,利于言行;教人善于思考、计划,做事周全有始有终,检讨、规矩、自律;让人能倾吐郁闷,发掘感恩的亮点,加增正能量,给力现实生活。

五十载来俺敝帚自珍,始终保留着这些泛黄破旧的日志簿,在e时代的眼下它已属古董级“文物”了。早先的那些还封存于姐家地库,缺两本乃被王凤山老师当年著作时强借去作为其书的实物佐证文献;出洋后的那些悉数随我辗转游历,在屡屡跨国搬迁时再咋地打包行李减重,也不会精简下它来。日记早已是我今世生命中弗能支离的胼手胝足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