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作家曾晓文的“九条命”
2018-03-20 17:18:22
来源:星星生活


(图:曾晓文(右二)与约克大学Founder College相关人士及友人合影)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孙白梅)3月15日下午,天气看似阳光普照,出外却感到春意料峭。我们跨越了小半个城市,前往约克大学参加加中笔会的华裔女作家曾晓文的演讲会。走进会议室,发现已经满满地坐了好几十个人。

晓文身穿飘逸的长裙,见我风尘仆仆赶去,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还赠送一本她的小说《重瓣女人花》,我的心情立即阴转晴。

会前,坐在边上的一位高大英俊加拿大男生主动跟我们攀谈,他的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原来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读过三年书,还去过上海、北京、西安等地,难怪汉语讲得那么溜!他现在读四年级,毕业后会去北京工作。

学校相关人士作了简短介绍后,晓文开始演讲,题目是“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 the Making of an Immigrant Writer”(“激情与坚韧:一个移民作家的成长”。

她一段汉语后,再翻译成英语,配上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让在座的中外听众都能听懂。当她谈到小时候父亲在文革中受到批斗迫害,她本人受到同学、邻居欺凌时,几度哽咽,听得大家也鼻子酸酸的。

但在逆境中,她练就了一股韧劲,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文学,文革期间,鲁迅的作品是不禁的,她把能找到的都读了,改革开放后她上了中文系,阅读了大量中外的名著,出国后,如她在得奖散文《背灵魂回家》中所述:“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 她终于实现了她父亲的文学梦!

在演讲会期间,不时有学生进来,可能刚上完课,主持人从一摞折叠椅上不厌其烦地搬下一张张椅子,让他们在台左侧坐下,又增加十几个,真是座无虚席,说明年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曾晓文作品的喜爱。

晓文诙谐地说,她白天担任IT总监,用逻辑思考,晚上进行文学创作,则是感性思考,可任凭思绪飞扬了。她把别人休息游玩的时间都用来写书,取得骄人成绩:长篇小说就有三部:《移民岁月》《白日飘行》《夜还年轻》,还有中短篇《苏格兰短裙与三叶草》《遣送》《金尘》和散文集《背对月亮》等,不少获奖。在国内外得到好评。

加中笔会的华裔作家陈河说:“她不停地行走,不停地书写,写出了许多本让我着迷、感动的书。”作家徐则臣赞扬曾晓文“在跨文化视域中坚守并践行着的对话精神,也拓宽了其跨文化写作的内涵。”作家毕光明言简意赅地小结:“异国风情,跨文化的生存结构,功利时代里真情的坎坷,悲情人物的内在伤痛,峰回路转的情节结构,富有节奏感的叙述语言,使曾晓文的小说引人入胜而又具有耐人咀嚼的诗性。”

曾晓文的外籍丈夫弗兰克在演讲会全程录影,对她默默支持。弗兰克在精神病研究机构当了十余年义工,晓文受其影响,也把她的笔触伸向这个神秘的领域,在她的近作《移民岁月》中,年轻的北北不胜压力,患了躁郁症,甚至企图自杀,后来他把自己的隐私和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才走上正道。这显示了晓文对弱势群体的一贯关注。这也是我喜爱她作品的原因之一。

她的演讲结尾富有诗意:“假如说我有九条命,那么只有一条属于寻常的自己,其它八条属于笔下的人物。我的激情赋予他们生命,而因为坚韧,我随他们行路千万里,解答一生渴望解答的问题,在时光的流转中为爱与选择一次次悲喜交集。”

在回答听众踊跃提问时,曾晓文风趣得体,中英语切换自如。有人问:对当初欺负她的同学,如何看待?她说几年前回家乡时,那位同学买了99朵玫瑰送给她,其实她早就宽恕他了,当时大家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啊!当有人问她属于作家哪个范畴,她说她并不在乎,她就是个“Survivor”(幸存者),只专注于写作。曾晓文对文学的激情洋溢孕育了她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造就了今天海外华裔文坛的一位实力派作家。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