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思乡念祖怀旧
2015-02-17 06:00:4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又看了一边在教堂出演的相声《羊年说羊》录像,好似昨个之事,不觉竟是12年前的旧影,新一轮的羊年又将光临!打越洋电话拜年,严慈俱已仙逝,头一次贺年的对象换成了姐弟,习惯地欲喊爸妈,不会再有回声了,怅然若失。手足情与父母恩毕竟有分别,尽管皆属骨肉至亲。

在这个无年假的华人节日中,俺会给自己放个假,翻找出压箱底的老家庭VCR来,一家四口坐看温故,是为今年域外度新春的另类过法。这些个磁带与光盘,最早的是1989年的,系省、市电视台为我拍的“事迹”片段;还有高堂70、80大寿时的庆典,再就是俺儿女成长的拉拉杂杂记录。我真出乎意料居然还有这么多已忘却了的影像资料雪藏深宫,今重见天日教俺们频呼大有斩获,欲罢不能地喜睹着这些珍品,不住地感慨唏嘘。

当然这些都是以前的,只缘尘封太久早没了印象,以至于拿出来再看如同“出土文物”或新片上映一般,俺家几个观众百感交集。我深刻体会到,随着时光倥偬流逝和自己马齿徒增,这些文献对心灵的震撼烈度迥异,越上岁数越觉得宝贵,备加爱惜。我庆幸自个当年有缘入镜官方荧屏,铭记下了一段个人史;后来有条件了早早购得摄像机,记录下居家生活的点滴,成就了这价值连城的珍稀家史画面。

不过俺那膝下的却不甚以为然,观阅中女儿说妈妈当时给她打扮得异类,发型不入流,也嫌自己的童真作派很可笑;儿子倒是不太介意自己的憨态顽相,许尚未到恁挑剔的阶段吧。我则极力阐明:这些都是自然真实的载录,既成事实,就只管温习、无须念叨,最重要的是留住了其时的形神与家境的原生态。

当然俺也瞧科了一己年青时的音容,就是在这带子的播放中噌噌长大的孩子催着爹娘变老,人生岁月就是如此浓缩着悄然溜走。光盘上一会儿一个生日、春节的,数字与属相的变换,将襁褓婴孩瞬成了爱做鬼脸的顽童、又化作矜持羞涩的少主。再大了人家就不爱叫摄了,之后的青春动态留白只能由旅游时的呆照填补替代。晚近的片子中我又觉察出自个青丝霜染,鱼尾纹上了眼角,禁不住发出“人生呵,岁月”的无奈喟叹。

这些老影像,也再一次地把我带回到了幼时过年的遥忆中。

那时候国内户籍管制严格,在异地工作的人不多,多是大学放假开学的当口交通运输忙乱,总体人口的流动性不大,春运压力不似现今的厉害。俺家老少三代常年厮守着,逢年没团圆的差别,故无思乡与念祖;小孩子家更乏旧可怀,只有急切的期冀,盼着日子快快过,好长大融入社会万花筒中遍尝百味人生。那会儿也没电视、没春晚可看,最大的乐子就是在天井里放个鞭炮,东邻西舍的串串门拜个年,吃上顿饺子、几天的白馍,穿件新卡叽布的衣裳,就是很好的生活改善了。这在如今看来,单调可怜,却并没让俺缺了童真的快乐,蛮幸福地过着大年。

往后日子富裕起来,过春节却有点失了质朴纯粹的那股年味儿。始于“盲流”的春运大潮,一发不可收拾地愈演愈烈,让海陆空全方位载运都难抒缓其难,叫旁观者从电视上瞧着都眼晕、跟着累得慌。除夕的大摆宴席、觥筹交错,在平素里即已山珍海味的本底参照下,实在已吊不起多少胃口来;节期中的藉机朝觐、进贡等走了样的拜年,更俗不可耐,却又不得不铤而为之。还因控制噪音之故禁止了燃放爆竹,令传统固有的热闹氛围销声匿迹,耳福全无。我变得挺不愿过这旧历年的,若是遇上了排在单位值班反倒窃喜:可以躲进小楼图个一时身心消停。

后来我就出洋了,在国外呆久些却是找回了过春节的原班感觉。特别是定居了多伦多这个海外华人聚居最众之地,过中国新年的气氛不多不少、浓淡正匀,恰到好处。人用不着查日历,单从各大洋超市派发的广告单上就可知:那印出的各种特供甩卖的中式食品果蔬,揭示着定是春节近了。唐人街更是张灯结彩令人侧目,届时还有舞狮表演和现场走秀等。多如牛毛的同乡会、协会、联谊团体等此时纷纷举办庆祝晚会,或请来国内文艺大腕助兴。连皇家博物馆ROM、市公共图书馆等,也都应景举办一些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节目活动。各大航空公司更不失时机地推出廉价机票,抢夺两岸三地的华人顾客返乡过年的票源。

加国的总理、省市长们照例会发表新春致词,华裔国会议员也会开设派对,请本社区的华人参加;中国使领馆更常规向侨胞们表文贺年、举行招待会等。就连宗教圣地教堂里面,华人分部也举办团契、汇餐和演出等联欢事宜,洋为中用。主流电视台每遇此际就抛出优惠计划,让客户免费观看多个中文频道一两个星期,包括可以径直收看到CCTV及国内主要卫视的春晚现场直播等。而中央台春晚的录像DVD两天后便问世开卖,一块钱一盘,未得先睹为快的可以买来细细地补上这一精神享受。

正月初一这天,华裔打工族大多会拿假期专休一天过大节,在家邀来三五朋友聚聚,吃喝玩乐、唱跳上一场;抑或阖府团圆吃大餐、举家外出小游,各种的私家过法不一而足。共同的一点就是,均“脱离低级趣味”,不为送年货、打点礼物等有所企图的世俗所困扰,故而轻省松快,返璞归真了大年原应有的家庭意义初衷,在异域传承了这一中华美俗。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