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专栏:团年饭的滋味
2014-02-07 05:59:09
来源:星星生活

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李剑夫)中国俗例,每到年尾除夕晚的一餐饭,称为“团年饭”。意义是全家团聚,齐齐整整,欢乐地过渡到新一年。孩童时代,母亲就为这椿事,早买年货,例如虾米鱿鱼,腊肉猪皮,再配些瓜菜,就弄出几味“迎春接福”的团年饭餸了。

我家八口,由父亲一双手打工挣钱,还靠母亲勤俭持家,总算过得两餐温饱。团年饭一定要等父亲归来。他一踏入门槛,一群儿女跑前涌往,开心热闹,每人有一份礼物,一对袜子,一支铅笔,一本笔记本,这是心爱温馨的东西啊。怪不得每年在国内都涌现春节回乡潮,交通拥挤,大排长龙。人之所需,情如己受。

“七七”战祸,同样爆发交通人潮。这不是为家庭欢乐,而是带着家人逃命。北方同胞向南逃来,东面城镇急向西部迁移。战区炮火连天,土地残破,生产停顿,百物腾贵,粮食短缺。我家恰好有些衣物,拿到旧衣市场出售,换钱买粮。节省减缩,半碗饭,半碗番薯,三月不尝肉味。到了团年饭也不可破费。买一只猪手焖南乳(意味“横财就手”),一碟南瓜煮青豆(喻为“金玉翠宝”),一碗芋头煮蒜仔(称之“子孙昌盛”)目的只用好意头的词语自我安慰,不受残酷战争威胁打击。

怎知,放空警报呜呜响起,惊心动魄,煮好饭菜,惟有各人急急捧着一钵向外跑。有的爬上后山叶林,有的躲入山洞,我也逃到石桥底下。村长说过,逃避敌机轰炸,千万不可一家人集中一块,不幸一个炸弹落下来,全家丧命。哎,团年饭在心惊胆战下狼狈咽下。那时刻,伴着心中的怒火和仇恨。

解放后,政府号召青年参加祖国建设。这是中华民族翻身的革命,要赶上世界列强。那年,大哥去东北搞林木业,弟弟去山西煤矿建设,妹妹去海南岛搞交通和城市规划。我也东奔西跑搞文化教育。一切为祖国。但对老家就生疏了。母亲孤单一人,天天渴望儿女归来。但这已成空想,年复一年,由寂寞变成痴呆,由想念变成失忆,最后眼销魂散,多年都没有聚会团年了。

开放改革,我退休移民加国。子女学成,有职业,有家庭子女,照俗例每年都齐齐去吃团年饭。但现在孙儿长大了,什么事情都有他一份。这次聚餐团年,孙子提出去吃西餐。我身为爷爷,说:“团年饭最好还是唐餐”。孙儿对答:“中国许多事情已国际化,吃西餐就是中国新年的国际化。到点餐时,孙女要以西兰牛扒。奶奶说:”新年不应吃牛肉,牛整年为我们耕田。”孙女答:“在加国从未见有牛耕田,田地上都是铁牛。硬崩崩,又无肉,西人才不会吃它。”

两个问题,带来一场欢乐,增加除夕晚上的气氛。这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溶汇。送旧迎新接马年。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