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该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了
2015-07-11 06:00:4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姚昉)我第一篇发表在《星星生活》周刊上的文章是2008年所写的《生死相隔有多远》,距今已有七个年头了。

文中,我曾说:“不知是什么缘故,我对这里的公墓开始感到兴趣。最早吸引我眼球的是在St. Clair地铁站附近的Mount Pleasant Cemetery。错落有致的墓碑群标明着这片土地正被另一个世界占用,然而,覆盖在土地上的仍是鲜活的草,参天的树。”“在我居所后有另一个公墓。虽没有那么情趣盎然,但在大片丛林的环抱之下却更多了些静谧。”……

尽管我非常欣赏这里的墓地,甚至特意去浏览过,但我总认为:那一天毕竟还很遥远,而且我也没那么多的钱去买如此昂贵的“阴宅”,和我的未来关系不大,就用一个旅游者的目光去审视一番足矣。

七年时间在转瞬间过去了。年届八旬的我健康状况日差,墓地似乎已离我越来越近了。到了该考虑的时候——我将如何处理身后之事呢?

我在故土有父亲生前为我购置的墓穴,不必在他国另起炉灶。但在离开世界前后必然有很多俗事会留给我的独子去做:临终关怀、举办丧礼、上山入土……那会给他、给亲友们增加不少负担。我倒是落个清净,活着的人得付出多少精力啊?思虑再三,我最后给儿子留下了自己的遗愿:

一是一旦病危,不用千里迢迢赶来伺候身侧。谁能预测一个病人将会生存多久,为了“送终”而把活人拖个半死,值吗?没有子女的老人就不死了吗?二是死后在医院的冰库冷藏一段时间,这时儿子才需奔丧回来。来后安排一应丧葬事务:不收丧礼,不办追悼仪式,直接火化。对于那些和我有感情的人来说,遗容瞻仰实在是件很残酷的事!我将在活着的时候整理一些照片和录像制成光盘,分送给周围的人。如果人家愿意,可自费聚餐一次,借以追思。第三条是上山入土也不必大事铺张,惊动多人,由我儿子办妥即是。

总之,我希望一切美好都能在生前享用,即使再好的墓地,再隆重的丧礼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从我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到我的父亲、母亲,我见到过解放前后的种种离世仪式,全都没能使我相信他们得到了什么,只知道他们为后人腾出了点生存空间,让他们的子孙安逸无忧地过下去,我能剥夺亲人的这一权利吗?

愿世人活得更好,更轻松,愿他们毫无疚意地享受人生,而不是在乎墓地。

活人的居所可以往上空发展,死人则只能在地下。……活着的人口增加有限,死去的人体却依然还在,我们这个地球要承载的不仅是现有的生命,还得加上历史的残骸!……死人王国所占有的殖民地面积不是将会逐渐地扩大,以至于蚕食掉大片大片活人的家园吗?

在中国大陆的广袤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掘墓行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概要算是文革了。文革企图扫除的是那些人体残骸吗?不是。它想要给人们留出更多的生存空间吗?更不是。恰恰相反,它要扫除的是人类历史留下的文化财富,它要枪夺的是棺内随葬的金银财宝!只有当世人真正懂得应当如何对待祖先的时候,所有问题才能真相大白。

只有活着的人们方能用自己的经历、实践、感知、探求积累下可供后代学习、借鉴、流传、继承的宝贵财富,那就是文化。

必须认真保护的是文化,而不是残骸。生死相隔的距离无法用标尺丈量,应该由文化和知识去缀补、填充。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