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话说“洋年”之圣俗
2008-12-09 19:02:2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星学)圣诞节在西方是第一大节日,重量级别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被海外华人喻为“洋年”。在多伦多,随着圣诞大游行的鸣锣开道,它便近在咫尺了了。再见街上张灯结彩,橱窗琳琅满目,人群万头攒动,采买、送礼的忙不停迭,便进入了“洋年”年根了。

这时候的各报章杂志,照例不失时机地刊登出许多纪念耶稣诞辰的文章来。年年重复介绍节日的由来,不厌其烦,毕竟总有人会是第一次读到,尤其是加拿大这种移民国家,每年来自非基督教国度的抵埠者如云。踏上新大陆,了解一下这些传统、文化、风俗,至少有助于尽快立足、融入当地社会,有人“入乡随俗”、接受了福音成为信徒也不在话下。

先说说这节日的宗教内容吧。这日子本是上帝“道成肉身”的儿子耶稣降生世间的时节,所以名子应该称为“耶诞节”,或是“神之子化为凡人的诞辰”。英文原文的Christmas,是由Christ和mas组成的,前者是拯救者、救世主的意思,特指耶稣;后者源自于“弥撒”(拉丁文Missa)的缩写,系天主教或东正教的每个周日的感恩祭。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的特别弥撒是为救主诞生而专做的,故名Christmas(基督弥撒)。由于基督教徒都尊上帝为圣,所以中文翻译时便以“圣诞”简称之。

并不是所有基督徒都庆祝圣诞;而庆祝的也不是都在这一天。走在多伦多街头,你会发现林立的教堂这时有着迥然不同的景象。

天主教会,即广义的基督教“母体”(三大派别均出自于斯),是大张旗鼓地纪念的,平安夜里灯火辉煌,弥撒庄严宏大,唱诗婉入云霄,吸引了众多信徒和观览者。梵蒂冈的教宗此刻也必有重要布道和讲话。尽管十二月二十五号并非真正的耶稣诞辰,它乃是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立为国教后,他出于“护教”之目的,故意选择了这个原系波斯异教敬拜太阳神之生日的风俗节期,改作为庆贺圣婴降世的日子,用心在“明知故错”、“因势利导”,以冲淡、挤去臣民们头脑中固有的陋习影响。何况世风日下,不少人也仅仅是在这个时候方记起教会来,跑到教堂里瞧瞧,没准儿会被这神圣的氛围所动,就皈依了基督。

东正教会,即以洋葱头圆顶为建筑标志的斯拉夫教会,这一天却如往常一样的静悄悄,他们的圣诞节是在一月七号。因此当这日你周遭的希腊、俄国及东欧同事们休息、不来上班,不要以为怪,他们正在郑重其事地度自己的洋年呢。原来,公元1054年,天主教东西两派的教会发生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方派自命为正教,不从罗马为首的西派所自称的公教,甚至连他们的历法格里历亦不遵从,而是按照自己的儒略历法加以计算,故得出此日为耶诞节,大约比西派的迟十三天。是日教堂之内也是人满满、无虚席,很隆重的庆祝。

基督教会,即十六世纪马丁路德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新教,大多数的派系都跟天主教一样,这天是举行庆祝的,多伦多的160多间华人教会多数属于这种情况。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的教堂通常除了正式的敬拜、赞美仪式外,还都设有爱筵,每家带菜来自助餐,有点中国年夜饭。完后举行汇演,各种与福音有关的节目登台,有点像看国内除夕春节晚会。大家聚集一堂,热热闹闹,有点似过年团拜的意味。大概这也算是华人教会的“中国特色”之一吧。

但基督教会中有少数派系却是不过圣诞节的,不论是年底的还是年初的那个。他们认为:此日并非耶稣的真正生日,甚至就连目前国际通用的纪元公历法所计算的年代,都略有偏差,耶稣真正诞生于公元前四至六年,大约在春季。遗传下来的这的生日纪念,是“将错就错”、以误传误。的确,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降生于马槽时,牧人们夜间还在地野里看守羊群,绝无不可能于隆冬酷寒时节。这一点已经被所有的信徒所公认不讳。加上如今这节日早就世俗化、商业化了,变成了家庭宴乐以及做买卖、交谊的大好商机,远远偏离了原教旨,所以没有大事庆贺的理由。

之所以产生这诸多的不同,归结于《圣经》中找不到这圣诞日的记载。按照人之常情来说,如此重要的大事,上帝理应默示给人类的,以便让会众有欢喜庆祝的确据。可偏偏就是没有。在下斗胆揣摩,天父老人家是刻意隐去的,可能是耶稣到世界上来是为人类的罪愆作挽回祭的,其壮烈的死和其后的复活,才是荣耀之处、“重头戏”,较之生辰诞日来更具非凡意义。不信的话您翻阅一下各部福音书卷,其中无不详尽记录耶稣受难前后的细节和确切的死期,可间接地支持这一推测。故而在纪念Good Friday和Easter组成的复活节一事上,各个教派不曾有过分歧和争议,就是明证。

过生日是人间凡夫俗子的一种习俗,放之四海而皆然。大概由于我们是被造物之类,寿命有限,出生入死、有始有终的缘故,才时刻不忘庆幸一番好不容易来世一遭的时辰。造物主岂是这样的呢?它是无限的,自有永有,创始成终,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怎会像草木之人那么俗气的“庆生”。人类硬给他安一个生辰日子,像血气之人一般地为他过这生日,不过是有限的认知和意念。况且从教义上看,神子“下凡”以前就活着,来尘世成就了上帝的救恩后,返回天庭,仍旧活着,那该有几多岁呢?他应是无始无终的呦。

而古今中外、世间万邦的任何伟人,都在死亡面前一筹莫展。正如《传道书》所言:“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意味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可见死其实是重于生的。而基督教与任何宗教的区别,就在于教主死而复生,抛开了这一点,就混同于其他宗教无疑,这就不难理解复活节的意义颇大了。故念耶稣的死,超过贺生,这再次验证了圣经隐去不宣耶稣生日的奥秘缘由吧。

实际上古时候的教徒们,在主后的三百多年间里从没有庆祝圣诞节,只守主日、过复活节。后来才出现的这个以行政手段人为地设立的圣诞节。它究竟起了多大的“护教”初衷作用,很难说得清楚。其实上帝的“法力无边”,用不着区区人类来“保驾护航”的。倒是那些信奉的众生需要他的保佑才是。

由此可见,耶稣的华诞何日,并不恁地打紧,重要的只是一件事:他曾经来过地球,这就足够了,其次再循之去思考他降临、替罪的原委和内涵。

再瞅瞅这节日的市面民俗光景吧。从Christ’s Mass缩成的Christmas,老早就变为X-mas了,后者也可作如是的诠释:X代表莫名其妙;M代表钱财(money);A代表娱乐(amusement);S代表时节(season),就清楚显示:圣诞节已成了人们纵欢享受的好节气。怪不得没有多少人在这一天,花心思去深省这节日的原本真意。此期节的机票价格昂贵,一票难求,不论是返家的还是旅游的;火车、长途巴士也都人满为患,中国“春运”的壮景外国照样呈现。平安夜(除夕夜)的喧腾过后,翌晨(初一)世界静得吓人,好似空城空巷,人们都在酣睡,这一点倒不同于中国大年初一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拜年者的滚滚洪流。到了初二(Boxing Day),人们则大早起身、精神抖擞地急流涌进各个店铺“瞎拼”购物,神勇无比,心情荡漾,蔚为大观。

那个穿着红袍到处撒糖果、送礼物的“圣诞老人”,“鹊巢鸠占”,成了圣诞节的中心人物。这个源自于荷兰慈善老翁的传说,是强被拉捏整合到圣诞节里来的:白胡子老头叫尼古拉斯,平生好救济贫穷的人家。有一次他帮助了三个穷女孩,送她们金子以避免被卖的厄运。其中的一袋金子从窗户扔进去时,刚巧落入了搭在壁炉上的长袜子中。于是,圣诞节送礼,或将礼品放在大红袜子里的方式、习俗,便问世并流传、沿革至今。这跟圣事自然风马牛不相及。

再就是摆设圣诞树,这风俗其实是早年日耳曼人的一种民间遗传,初时是把常青的松柏枝冬天置于内室摆设、装点,在银白肃杀的时节图个生机盎然,后来渐演变成了小松树,上面再挂满蜡烛或小灯泡。日后兴送礼了,便把礼物业挂在树上或堆于树下等,节时馈赠家人、亲友。这当然也与圣经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后来有人结合一点经文的记载,于树头顶上放上一只大星星,作为象征引导三博士找到马槽里的圣婴的那颗明星,还略添一丝超凡俗的圣气。

往昔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富有些的人家将那有余的礼物置于箱盒(box)里,分送给穷苦之人,成为了Boxing Day的由来,算是体现和实践一些“怜悯人的人有福了”的圣经教训。但今天这遗风已经蜕变成了起早贪黑、蜂拥至各大商场抢购便宜货的“血拼”(shopping) “群众运动”了。另外,这长假期、宴乐、消费等“挡不住的诱惑”,弄得多元文化“民主”社会中的其他教徒们,亦有了微辞,发声呼吁政府另辟些别的宗教教主的“诞节”,也作为公众假日来庆祝,以示信仰“自由”“平等”。

甚至连不信教的国家,也都被感染、兴起来过圣诞节了。但都不是在纪念耶稣,而是世俗的节日。在开放的中国,这洋节日近些年来越来越成气候,变为聚餐、大吃海喝、收送礼物、滑润社会关系的又一个“藉口”和理由,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和悲哀。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