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山》的联想
2009-11-04 22:54:5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在大陆移民的心里,中加两国相关的最早“介质”可能是白求恩,这位安省的外科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抗日”,让遥远大洋彼岸的枫叶国与华夏搭上界。然而比他早上半个多世纪,闽粤沿海的大批华仔就“反其道而行之”,飘洋去北美,帮助美加修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的太平洋铁路。

近来看了原名《铁路》的电影《金山》,反映的刚好是这段近代史,不啻为一个小小“补遗”。该片由Barry Pearson编剧、中加合拍,汇集了好莱坞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彼得-奥图尔,著名影星山姆-内尔,中国的罗马电影节影后孙俪及香港影帝梁家辉等名角,剧情凄美,场景真实,演技纯熟,叙述了一个假小子赴加筑路并寻找来淘金的父亲、同时发生的异国恋等,再现了这一沉重苦难的史实。

它又被称为“维护华人尊严”之作,曾在多伦多电影节中获得了四项大奖。今年六月份起公映,又是择期加拿大国会正式向此事件遗留问题的“人头税”苦主道歉和赔偿三周年,据说哈帕总理亦提前观看了,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原来一个多世纪前,加拿大兴建横贯东西两岸的铁路大动脉,他们从中国招募来成千上万的劳工,待遇是日薪一加币之微薄,从事却是最危险的落矶山脉工段,结果先后死了四千多人,占华工的四分之一。铁路在1885年全面通车,从卑诗省的温哥华至纽宾士域省的圣约翰,从而把加拿大紧联结成一个真正的大国。

不料功成后华工们被“卸磨杀驴”,非但没有优恤厚待,反被渥京追征每人五百元的“入境人头税”(相当于几乎两年的工资)、以遏制其家人来加团聚;也不允华裔与白人通婚,还限制他们的经营或工作种类等。这一排华举策持续了半个世纪,到四十年代才告解除。

直至近些年来,华工的贡献方逐步得到应有的正视和认同,除了在几个大城市树起了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外,皇家铸币厂也专门发行了该碑图案的纪念币,以表彰华人所做出的牺牲。政府又正式致歉和赔偿,算是给这些苦主的遗孀和后人的一点交待,但愿能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今日看这部电影,追忆、重阅历史,既忆旧老一辈的华侨移民,又知新这块新大陆的国情,对于不断涌入的新侨们不失为些许背景介绍,利于落地后的扎根生存。看看早年移居来“金山”的先民所受的那种非人的洋罪、虐待,令人唏嘘,也倍感现今移民的“幸运”,别之有若天壤。

虽然我等抵加后仍旧有着重重的困难,但毕竟是起点高了,没有人头税,登陆仨月后就享受公费医疗,福利待遇同当地西人一样,还免费语言培训等,至少面上没有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顶不济就是工作难找,心理难平衡。可是一旦熬过了过渡时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晋身中产阶级应不在话下。既便是滞留在蓝领阶层,维持个有房有车的平淡小康日子,也不成问题。

因此,移民登陆以后暂时的“虎落平原”不必晦气,心理有准备就会“既来之,则安之”。当务之急是尽快克服适应新生活,而不是喋喋抱怨、追悔。毕竟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就得接受现实。好在如今的加拿大政策宽松、人道得多,比起影片的时代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另外,如今能出国的华人,都是挺佼佼“展扬”的,而非“猪仔”,不是为“一天一加元”的诱惑折腰的,来淘的是另类金,或者就是简单的想换个活法,圆一个在故土难现的朦胧梦。所以甭怕环境、职场的落差,付出辛勤,就有收获。想着影片中山姆-内尔的那句台台词:“他们(指华工)能建造长城,我相信他们就能打通金山”,照样可以激励今天的华侨在此“淘宝”打拼。

退一步想,甭说出洋在“联合国”式的移民国度里难混,现连现在的故乡里,不存在语言障碍,学历又得到承认,同样是不好谋生,所谓“北漂”、“蚁族”现象不就是明证吗?就算喝过洋墨水、有欧美经验的海归们,回国亦难谋理想中的高就。真个是时代不一样了,但都无需后悔移出和归兮。

今年11月7日,刚好就是这条中加工人共同用生命和血汗铸成的钢铁大道成就124年的日子,这条肩挑俩大洋的干线仍在为加国的生产建设、多元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记得前不久我们驱车游加西,一路上就比肩这条轨道而行,设身处地感受到了这一浩大工程的英伟。而与之相关的“最后一口钉”、“8字型螺旋隧道”(Spiral Tunnel)等代表景点,都是洛矶山揽胜的观瞻之处。现在从电影镜头中,又频频见到了那熟悉的冰川山景,加之融汇进哀婉的亲情故事,更加山水人情一并动人心弦,叫移民观众抚今追昔,感恩知足,去开拓享受“新金山”的理想生活。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