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峰会 能否拯救地球?
2009-12-11 00:27:1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连鹏)史上规模最大、重要性首屈一指的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揭幕,全球192个“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FCCC)的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将在未来两周内就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迁,如何减少碳排放等问题进行协商,并致力于制定气候协议,以取代截止于2012年年底的“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此次会议之所以被全球瞩目,是因为这是保护地球免受暖化危害的良机,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世界各国未达成最终协议,可能再难找到更好的机会。

全球气候变迁的征兆非常清楚:冰河融化、春天提早来临、气温上升。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年初发表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有气象纪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在2008年之前的12年中,有11年的气温登上了最热年份排行榜。虽然全球气候模式有不少缺陷,但却是越来越可信了。所有的气候模式都认为,在未来20年内,地球会继续暖化至少0.4度。

最近有诸多令人惊讶的新闻报道,显见全球暖化对全人类造成的巨大冲击不容小觑:亚洲逾10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喜马拉雅山冰河的水源,由于气候变迁,当地冰河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40年内大部分冰河可能会消失殆尽,亚洲届时将面临致命缺水危机;由于北极海冰融化,北极熊难以觅食,被迫吃小熊或同类的尸体。今年在加拿大,报告的案例已有大幅增加。

这些新闻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之外,但却不断发生着的冷酷现实。

尽管地球暖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已正视这个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但要全球通力协作来应对这个难题,仍然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都为自己考虑,不愿为了全人类的公利而放弃自己国家的私利。

解决全球暖化及温室气体排减的问题,其核心在于美国是否积极参与。美国不支持1997年各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在遏制减排目标上,仅规范工业国家,却未规范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如果美国率先减排,则会增加本国生产成本,最终失去领先性。美国主张各国主动做出承诺,并以“报告并验证”这种遵守规范的方法为基础,来取代可在国际间强制实施的严格处罚条款。

为了免受全球抨击,美国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在减排问题上已有所缓和,美国白宫在11月25日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同时宣布奥巴马将专程参与会议最后关键时刻,大大提振各界的士气。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本周内可能宣布,把二氧化碳列入“对公众产生威胁”的污染物的行列。

这些举措虽提高了各界的期待,但问题是,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仍存在不同世界国家的“明争暗斗”。最根本的是三大阵营的较量:一是欧盟,其次是美国以及其盟国如加拿大、日本等;最后则是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各国也是各有主张、充满严重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意见肯定会继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最棘手的议题包括温室气体减量与资金援助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求,工业化国家在2020年应比1990年减少排放至少40%的温室气体。

除了减排标准存在严重争议外,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出资扶助发展中国家采取转型为低碳经济,并支援对抗气候变迁的措施。贫穷国家希望工业化国家承诺每年提供约1%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四千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来对抗气候变迁,但很多发达国家未必掏腰包买账,比如英国首相布朗11月25日就强调,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协议至关重要,但他提出的援助仅为每年1000亿美元;此外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转让节能减碳的技术及能力建设,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愿接受。

同时,除了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分歧外,沙特等产油国也希望保障产油国利益,而各类再生能源商则期待协议增加商机;由于林地被视为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碳汇”,因此拥有广大森林的热带国家,正积极争取金钱奖励。

具体而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最重要的分歧在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能否在会议中获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认同。

虽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也是达成协议路上的绊脚石,很多长期关注与会国环保表现的专家也持悲观态度,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将会是一堂重要的“环保课”,通过专家的科学评估、报告,以及贫穷国家举出切身的实例,会让各国及民众更能看到、体会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当然,我们更期待此次全球气候变化峰会能带来开创性成果。但即使有新协议仍不足以对抗全球暖化,在峰会结束后地球的新挑战才刚开始。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