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废旧物品处理一瞥
2010-01-19 23:15:4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在加拿大,每逢废旧物品回收日,除了垃圾,道路的两旁常见人们丢弃的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灶、席梦思、地毯、自行车等等电器和家具。这一景观在中国是看不到的。国内所有的废品都能卖钱,大街小巷随处是踏着三轮沿街吆喝的收破烂专业户,甚至连墙上新贴的布告也会马上被有心人撕下卖废纸。

加拿大没有废品收购站,更没有收破烂的专业户,但形成了全民的废品处理制度。不想要的东西都要定时、定点、分类地放在人行道旁。盛放废品的盒子由市政当局免费供给,每户两个蓝色的塑料盒,用作盛放可回收的物品,一个盛金属、塑料或玻璃的瓶罐和盒子,另一个盛书、报和纸质的包装材料。每户要自购一个圆桶用来盛黑塑料袋装好的生活垃圾。

市民们执行这些要求绝不马马虎虎。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绝对不乱丢东西。大型的纸板箱塑料框里放不下,人们会踏扁摞齐捆好,剪下的树枝也扎成捆,杂草装到统一的大纸袋里,这一切都是便于回收工人操作。

市政部门的回收车辆同样也有分工,有的设计成专收生活垃圾,车后部敞开,工人把垃圾袋向里一抛即可;有的车专收可回收的废品,车的一侧有两个专用箱,一个用来装瓶罐,另一个装书、报等纸质废品。还有一种车专收家具、电器等,车里安装有滚动大齿轮,钢管的桌椅一丢进去,立即被肢解成碎片。这三种回收车在回收日先后开到居民小区,各自完成不同的回收任务。

人们丢掉的电器、家具不少完好可用,只是旧了一点,或有点小毛病。他们舍得丢掉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人工费用很贵,请个修理工到家修理电炉灶、热水箱等等,一个小时要50来加元的工钱。有的东西修好还容易坏,反复修,费用就更不合算,不如换个新的。

加拿大人还有个爱搬家的习惯。子女上学、工作变动、家境起落都是搬家的原因。据说,平均一个人一辈子要搬动近20次。搬家时处理不了的东西就丢了。再说,从平均收入看,加拿大的东西也不贵,所以有点毛病就不想修,一丢了之。

有人丢,就有人拾。拾别人丢弃的东西在加拿大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特别是新移民,刚到异国他乡,四壁空空,连个放衣服的地方也没有。后来发现马路边就有现成的家具可拾,有的人短时间里就各种家具齐全了,只是颜色、格式不太配套。

不仅是新移民拾,本地人也会看上某些东西。我曾经见到,有人停下汽车,把马路边的花盆搬到后车厢里去,可能他刚好需要这东西。还有一次,路边放着一副床架,质量相当好,一位黄头发的中年太太看来看去,最后,她请我帮她把床架装入车厢。

加拿大人还形成物尽其用的意识,你不用的也许别人还有用。丢东西的时候人们就考虑到如何让别人用起来方便、安全。这一点社会上已有了共识。他们处理旧家具、旧电器时所表现的态度和情操使我深受感动。有一次,我见到路旁放着一台打印机,上面贴着一张纸条,说明什么地方有点毛病,旁边还放着一大箱空白的打印纸奉送。

另一处,一家人搬出一张大餐桌,四条钢制的桌腿已经拆下,以便于搬运,桌面下用胶带纸粘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安装桌腿所需的16个螺丝。我们真佩服他的好心和周到。还有一次,一个摆在人行道旁的大书架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Take me Free.(把我抬去吧,免费)。据说,如果一件电器的插头剪掉了,那就表示它彻底不能用了。

这些细微末节都体现一种对环境的维护,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对物尽其用的期待。这种社会风气是值得赞许和提倡的,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有了这样的熏陶,人们绝对不会把空啤酒瓶当街砸烂,落下一地玻璃渣让别人去踩。

滑铁卢的废旧物品回收车最后都开回到西郊的回收物品处理中心。我们LINC班的学员曾到那里参观。处理中心的范围很大,车路纵横交错,里面还有几座小山,远处的大片平地也属于它的范围。

我们先被带到展览馆,馆方特派G女士为我们作全程讲解,她首先对我们进行废品回收重大意义的科普教育。馆里四壁都是图表,阵列许多实物和模型。G女士随手拿起几个塑料瓶,问大家回收塑料瓶有什么用处,学员们交头接耳不知怎么回答。她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些漂亮的毛衣、围巾说,这些都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我们都感到很惊讶。

G女士告诉我们,将塑料瓶粉碎成塑料切片,经清洗、烘干、熔化、过滤等20多道工序后,加热拉丝成一条条细若蚕丝的白色纤维,再经过切断、卷曲等工序变成“再生人造纤维”,人们利用这种纤维纺布制成各种服装。一个装16升饮料的瓶子就可以做成一件毛衣。一件合成毛衣价格大约50加元不等,而所用材料只值几毛钱,所以塑料瓶回收的经济价值是很高的。

这种纤维还可以用作枕芯,褥子,睡袋,毡等,如果再加入增强材料,就可用来制作汽车零部件。她说,我们当时坐的条凳也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这种凳宽大、平滑、舒适,墨绿色,看起来赏心悦目,是很好的公园用凳,不受气候影响。听了女士的话,我们大开眼界。

接着,G女士带我们到一所大楼观看易拉罐加工过程。楼里满地都是回收的易拉罐,我们沿着传送带,楼下楼上,隔着玻璃,看工人们分拣、分类,把铝制的瓶罐用机器挤压成一立方米的大块,堆积待运,送到相关的工厂,是最好的原材料。

G女士说,易拉罐是一种常用的消耗品,用过即废, 循环周期很短。而易拉罐所用材料是一种档次较高的铝合金,回收价值高,经过回收利用后,可再制成易拉罐, 可多次重复循环使用。同时,回收利用易拉罐可以节约大量电力,用易拉罐生产铝材所耗的电仅相当于从矿石中提炼铝耗电量的3%,可节约97%的电能,符合全球减排的趋势,回收利用一个易拉罐节约的电够20 英寸电视用3个小时。

听了G女士的讲解,我们对回收的重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G女士带我们坐游览车看看别的回收部门。我们首先来到肥土加工场,这里树枝、树叶、杂草等回收材料堆积如山,工人们将其和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的物质混合搅拌,进行高温堆肥制成黑色的有机肥料。这些肥土肥效很好,人们种树、栽花、种菜都很需要。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处理中心每年春季在特定的时间让市民自己开车来取,不收费用。这种肥土封装成袋以后,摆在Canadian Tire出售,就要1加元1袋。

我们的车子慢慢地开上了山顶,G女士让我们下车看看四周的景色。山上植被茂盛,黄茵茵的蒲公英满山遍野。向东望,滑铁卢、基奇纳市区遥遥在望,其他三面拖拉机、垃圾回收车、洒水车、压路机在山下来来去去。G女士告诉我们,那些车辆正在填埋垃圾,而我们现在所站的“山”多年前也是一块平地,是用一层层的垃圾不断填埋加高,经过16年的光阴才变成今日的“山”。

她的话使我们十分惊奇。的确,山上只有草本植物,没有树木。G女士在这山顶上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她告诉我们,垃圾填埋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简单填埋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垃圾填埋后,其中大量有机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降解作用,产生大量气体,包含甲烷、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及微量元素气体,其主要成分为沼气。垃圾填埋气体的热值相当于天然气热值的一半,而一吨家庭生活垃圾可以产生150-200立方米这样的填埋气体,因此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为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能源,做到化害为利,在垃圾填埋场中设置特殊的沼气收集装置。她要我们观察,山上每隔几十米就有管道冒出地面,上面有开关龙头,旁边还有一个大铁柜,它是收集沼气的装置。我恍然大悟,马上把这些装置摄入镜头,想不到这些垃圾山还能有这么大的贡献。

下山后车子又回到了展览馆,G女士代表回收中心给我们赠送蓝色的回收袋,需要塑料回收框的随便拿,她希望我们记住墙上的标语《Make waste reduction part of your everyday life》( 要把减少废物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也就本着这样的信念离开了那里。

几个星期后,LINC班又组织参观本市的Working Center,这是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它包含好些部门,如自行车修理、电脑修理、服装裁剪等。新移民可申请学习一门技术。自行车修理部车子成堆,都是回收部门送来的。经他们修理,再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需要的人,大约10至20加元可购一辆。童车可免费自由挑选。

我听了几乎难以相信,就给小孙女挑了一辆八成新的车子。管理员很热情,登记好以后让我签名,要求遵守加拿大儿童骑车的规定,并且说坏了可免费修理。一位当义工的大学生仔细检查车子,打足气,把螺丝上紧。我真感谢他们。这也是我在加拿大经历的一件稀奇事。看来加拿大也不全是个只会“丢”的社会,他们也很重视修旧利废,这对节约资源有很大的意义,符合保护环境的全球趋向。

图片说明:

1/易拉罐碾压成方块待加工
2/用管道抽取填埋垃圾所产生的沼气
3/垃圾填埋场远眺
4/垃圾回收中心警示世人的标语
5/义工在检查送给我的童车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