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的海地能否走出困境
2010-01-22 01:17:1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连鹏)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位于大西洋东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海地在过去200多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起初,海地总理贝勒里夫接受CNN采访时候初步估计,大地震死亡人数可能将超过10万,但海地强震的死亡人数节节攀升,海地内政部长比安-埃梅表示,死亡总数恐高达二十万。这也是联合国有史以来面临最惨重的灾难,

在这个历史性灾难,被视为联合国的记忆中未曾遭遇过如此不幸面前,世界各国纷纷驰援,目前已有23个国际搜救队在灾区现场昼夜奋战。各国的援助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这个处于痛苦之中的加勒比岛国。

目前美军接掌塞满救难物资的海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物资发放工作。与海地并未建交的中国也向海地紧急提供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虽然世界各国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精神去驰援海地,但仍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国际救援力量协调起来很困难。虽然美国航空母舰卡尔文森号15日已抵海地外海,但救援物资的运送仍是一大问题。由美国空军控制的海地太子港机场也一团乱,法国抱怨美军要求两架法国救援专机掉头,抗议美国有限撤侨。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16日呼吁国际社会应就救援工作进行更好的协调。

此外,太子港已开始出现难民逃亡潮,外地有亲友的难民纷纷设法出城,车票价格飞涨一倍,数百名各国侨民也挤在机场,试图搭机离开,让情况更加混乱。联合国维和官员强调,若救援不及时抵达,饥饿将助长骚乱。

最值得警惕的是,海地的医疗卫生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灾后的救生工作,也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数以万计的生还者在户外过夜,由於食物短缺、食水不洁,能否熬到救援物资到位,尚是未知数。此外,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警告,地震可能对200万名海地儿童造成终身精神创伤。他们表示,有些儿童在死尸堆中过夜,而且灾后大批孤儿涌现,他们可能要被迫独自面对肉体及精神伤害。

如果翻看海地独立200年以来的历史,可谓命运多舛。

1790年,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领导下,海地人发动了独立战争,是在拉丁美洲最早开始争取独立的国家。1804年,起义军攻占太子港,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海地独立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体制,政局动荡,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一百年间,共有近 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1915年美国入侵,相继扶植多个傀儡统治者。1956年,亲美的总统马格卢瓦尔被推翻,次年,独裁者老杜瓦利埃上台,建立起家族统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总统。2004年2月,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

海地,这个曾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美洲土地,这个创下无数“世界第一”的国家,如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美国对海地的困局有一丝无奈,一点尴尬,但对自己嫁接“民主”之误却仍不以为然。

海地的困局实际上也是拉美部分国家30年来政治、经济动荡的一面镜子。拉美国家一向被美国视为后院,也是其最积极地推销“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但如今的海地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而且也面临诸多动荡,必须要靠国际维和部队维持治安和秩序。海地的困局也再次提醒人们:世界上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制度。虽然确实可以带来现代化的国家运行体系,但民主并非繁荣与发展的万能药。没有“一步到位”式的民主,民主政治发育、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海地未来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调动海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尊重国内人民的诉求和期望。国际社会和海地政府应努力使海地人民更有效地参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决策进程,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应该长期参与海地的建设,并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培养一个稳定的政府,保持经济增长以及保护海地国内治安稳定,也是重中之重;同时,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应对海地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或公共秩序崩溃进行预防和甚至干预。

联合国安理会将开会讨论如何协调对海地的大规模救灾行动,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各国也纷纷表态将伸出援手。但是,如果未来海地的特殊政治和社会状况无法得到改变,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仍无法彻底重生。

收藏

发表评论